缺失的河道警示牌竖了起来、楼道的灯坏了得到及时修理、老人助餐有了低脂低糖餐……如今,在张家港,群众和代表提的意见建议,都可以通过一张小小的“二维码”来解决。只需一部手机,扫描人大代表专属二维码,就能随时随地反映问题、表达诉求,最快2小时就能收到答复。
2024年12月,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紧抓“数字人大”建设契机,全面推行“‘码’上见代表”工作,将全市1400 余名各级人大(议政)代表“搬”到线上,搭建起“指尖直达、即时响应”的民声民意桥梁,以数字化手段打通民意收集“最后一公里”,为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码上通”按下民意响应“快进键”
“过去反映问题得专程跑趟代表联络站,现在有了‘代表码’,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人大代表,真是太方便了!” 家住张家港市常阴沙常南社区的葛先生对“代表码”赞不绝口。
葛先生每天晚上都有出门散步的习惯,前不久他通过扫描“代表码”提交了健身步道拓展延伸的建议,不到两小时,他就收到了市人大代表刘燕的线上反馈。当天下午,刘燕协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实地勘查,现场敲定改造方案。“预计本月底将对该步道进行拓展延伸和道路亮化,让居民散步更舒心。”刘燕表示。
走进张家港市12个代表履职中心、183个代表联络站点,随处可见张贴的“代表码”,群众只需“扫一扫”,就能直达代表“云端窗口”—— 既能查看代表信息、在线反映诉求,也能追踪意见办理进度。代表不仅可以实时响应群众诉求,还可以结合平时走访调研中了解到的社情民意,同步汇入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双轨收集、闭环办理”的履职新模式。
“群众在‘码’上提的建议,总能快速得到回应,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履职成效,让我们成就感满满,更加坚定了为民履职的决心。” 市人大代表刘金湘表示。
全闭环构建诉求办理“全链条”
“这二维码真是帮了大忙!只要扫一扫就能反映问题,我们老年人也会操作。”4月18日,张家港市德积街道元丰社区居民施琴妹说。
作为安置的老旧小区,元丰小区内有不少枯树枝干摇摇欲坠,存在安全隐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施琴妹通过扫描小区公开栏上市人大代表陆惠芳的“代表码”,反映了小区枯树亟需清理的建议。很快,陆惠芳代表收到手机短信提醒,并第一时间进行了转交。4月21日,小区内枯树枯枝全部清理完毕。
凡是在“代表码”上反馈的意见建议,都能得到处理反馈,这得益于“‘码’上见代表”平台打造的全闭环工作机制:群众扫码留言后,对于代表可以自己回复的,在线即时回复群众;对于不能立即回复的,一键转至12345便民服务平台,由职能部门限期办理;涉及多部门协调的复杂问题,则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专项交办,或转为闭会期间代表建议按规范程序转交办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数字化赋能人大履职“新实践”
“根据平台数据显示,本月交通出行拥堵、医疗卫生服务提升等领域是群众诉求与代表建议的热点。我们将从这些意见建议中深度剖析与民生关切背后的痛点、堵点,以此来进一步提升人大监督实效。”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志刚表示。
在“‘码’上见代表”平台后台,意见建议提交量、分类标签、办结进度等相关指标实时更新,自动生成的动态数据图谱在大屏上清晰流转,群众关切的“热点云图”与办理成效的“进度条”一目了然。同时,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还将加强与上级人大和基层人大、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等的沟通对接,优化平台数据分析,定期编发运行报告,努力为领导决策、改进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亚方表示,下一步将推动 “码上见代表”与“主任接待日”“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张代表民生面对面”等线下履职场景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线上扫码随时提、线下接待定点听、部门联动马上办、人大全程跟进督”的立体化民意闭环。“我们不仅要让‘代表码’成为群众身边的‘民生直通车’,更要将其打造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港城样本’,让数字赋能的成果最终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稳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