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建湖人大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通过激活经济运行观察点、助推石油企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多维度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等行动强化经济监督,书写出监督与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篇章。
多点布局“绘晴雨”
2024年5月,盐城市人大财经委率先在建湖县高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崇达石化机械有限公司设立市经济运行观察点。同年7月,建湖人大迅速响应,选取10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人大代表所在企业为县经济运行观察点,涵盖了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确保观察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行业覆盖面。这些观察点就像一个个“前沿哨所”,重点加强对本单位本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的观察分析。
建湖人大还出台了《经济运行观察点工作办法》,办法中明确了信息采集、分析、报送的流程和要求。信息采集上,既关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数据,又聚焦行业动态和市场变化。信息分析时,综合考量行业趋势、政策落实、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信息报送做到定期与即时相结合,每季度末提交监测报告,遇突发或重要情况随时反馈。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企业作为数据采集点,而是要把观察点打造成为人大监督的'前哨站'、政企沟通的'连心桥'。"建湖人大常委会主任胡铭的这番话,道出了这项工作的深层意义。通过经济运行观察点收集的信息,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观察网,如同在经济发展的“肌体”上分布了众多灵敏的“神经末梢”,成为建湖人大监督经济工作的重要依据。建湖人大将这些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数据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参考。
破除壁垒"搭鹊桥"
在季度经济运行座谈会中,崇达石化机械负责人曾德刚提出“建湖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国家级石油装备基地,本土企业间协同合作却不够紧密。”针对这个切口,建湖人大联合工信局和石油协会,开展石油机械产业协同发展情况专题调研。
通过摸排,全面掌握全县147家规上石油机械企业主要生产产品、需要其他企业协助的加工产品、主要采购产品等信息,绘制出产业链图谱。调研发现,企业间存在技术专利“各自为战”、配套供应“舍近求远”;一些中小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部分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
面对这些堵点,建湖人大提出“强链主、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建议。开展"链上代表接待日",组织各家石油机械企业面对面交流,打破信息壁垒。搭建“石油装备产业大脑”数字化平台,实现生产能力、技术需求、物流信息等资源在线共享。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攻关联盟,联合高校院所突破高端钻头制造等5项“卡脖子”技术。如今,建湖石油机械中小企业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5%,形成“大企带小企、同行共进步”的产业生态。
凝聚共识“强引擎”
走进建湖机器人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有序的施工景象。园区将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布局,一期项目计划于今年4月底竣工交付。建湖机器人产业风生水起,除了得益于载体承载优势,也离不开县人大常委会和广大代表的努力。
今年,建湖人大开在展企业大走访活动时发现,有不少本地企业对使用本土机器人存在顾虑,对它们的技术和应用能力表示怀疑,宁愿用国外设备也不敢试国产。于是,建湖人大组织企业家人大代表深入调研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园区规划情况,到机器人应用示范点实地考察。
可理斯机械公司的焊接机器人、智能叉车、激光切割机等,通过软件系统将设备相互连接,实现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和数据交互;鸿达公司新上AGV智能搬运车系统,实现传统人工叉车搬运方式智能化转变,有效提高产品的拣选准确率和速度……当看到国产机器人在精密加工领域的稳定表现,数十家企业当场签订了采购协议。代表们提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优化提升、高端人才的招引”等建议,也及时纳入了我县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规划图。
建湖人大经济监督的三大实招,为经济发展装上强劲“引擎”,为建湖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让新质生产力在建湖这片土地上“出圈”出彩,向着“建设江淮绿心、打造千亿之城”的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