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唱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主旋律,成为人民民主的时代命题。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充分肯定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金湖县全国人大代表吉兰芳在主席台就座,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上级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高度重视。
金湖县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断扩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深度、广度,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渗入各级人大履职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制度机制和宝贵经验,书写了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高地中的金湖答卷。
江苏首创人代会上评议政府组成部门
金湖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新途径,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融入到工作评议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创新把评议政府组成部门工作纳入县人民代表大会正式议程,与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及其部门负责人述职评议“双轨并行”,实现由监督人向监督事与人转变,推动评议内容更加聚焦精准、评议方式更加科学民主。
2024年1月8日,金湖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188名县人大代表审议政府28个组成部门年度工作报告后,用投票的方式对政府组成部门的工作成绩开展评议,投票结果现场向大会公布。人代会后,金湖县人大常委会及时将评议结果向县委报告、向县政府通报,作为评先评优、干部使用、年度考核的依据。这次由金湖县全体人大代表对政府组成部门开展的评议,在江苏省尚属首次,获得了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日报、北京西路瞭望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予以刊载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2024年1月15日,江苏省委研究室一行就金湖县人大这项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一致认为此举将有效推动政府组成部门依法履职尽责,从而切实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评议结果体现了人民的意愿,听到了人民的声音。评议过后,部门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主动解决问题的次数明显增多。
作为金湖县人大常委会的一项‘硬核’创新工作,今年,该县人大继续规范和完善评议工作,并积极做好评议政府部门“后半篇文章”。近日,金湖县人大常委会组成四个调查组,组长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担任,成员由分管的委室和五级人大代表组成。调查组深入全县27个政府组成部门进行视察调研。综合运用听取汇报、现场察看、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全面准确收集信息,给部门“画像”,力求人代会上评议政府组成部门工作更加精准。四个调研组主要围绕评议政府组成部门重点聚焦的七个方面事项进行调研,并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民生和发展问题现场问“症”直击“痛点”。这次调研,调研组共提出问题38条。“接受这样直接、辣味十足的面对面提问,压力很大,代表们的关注件件戳中要害,也反映出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我们将努力让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尽快解决,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纳入评议范围的部门负责人也纷纷表态。
“十分有幸能够参与到这次评议活动中,代表们的提问反映出了我们的心声,部门的答复也掷地有声。”来自基层的县人大代表,黎城街道平安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郑大海全程参与了评议工作,他认为评议动真碰硬,部门工作更加“接地气”了,今年社区背街后巷的路面全部焕然一新,老旧小区改造的进度也明显加快,居民期盼已久的新建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系统今年迅速在盛世豪庭小区“安家落户”,群众对部门工作由衷的竖起了大拇指。自评议工作开展以来,金湖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普遍增强。
金湖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评议政府组成部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常态开展的工作。将县人代会评议结果靠后部门,继续纳入县人大常委会对部门主要负责人述职评议范围,按照约见谈话、自查自纠、调研剖析、汇报测评四个步骤进行跟踪评议,有效运用专题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措施,增强评议工作实效性和咬合力,强化结果应用,以刚性监督推动政府组成部门不断改进工作,真正让人民满意。
“实践基地”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米”
金湖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式和多样化渠道,努力将民主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神经末梢”,建成了塔集镇荷韵小镇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并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辐射作用,延伸至周边的人大代表家站点,让更多的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真实可触的民主。在荷韵小镇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一场民生问题议事会正在进行。在议事过程中,人大代表与老百姓就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坐下来敞开谈。在知晓民情民意的过程中,人大代表尽心竭力地帮助群众解决大事小情,不仅提升了人大代表的履职成就感和公众信誉度,也营造了有事找代表的良好氛围。荷韵小镇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着力于服务发展,服务治理,服务群众、服务代表、服务大局,具有拓展理论研习,立法联系、民主实践,代表活动,互动体验,工作展示六大功能。
实践基地通过构建“代表常在、群众常来、实事常办”的工作格局,用好“线上线下”代表履职平台,架构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不断增强代表与选民的双向联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带动富民增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建成以来已经接待选民85批次283人次,解决群众关切的土地流转、宅基地纷争等疑难问题53个,实践基地所在村也借力步入乡村振兴“快车道”。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的打造,让金湖群众真切感受到人民民主就在你我身边,
“泥土味”的基层“金点子”直通江苏省人大
2019年9月,金湖县塔集镇施尖村被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确定为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淮安市唯一)以来,努力让立法这件“专业事”变成人民群众的“身边事”。五年来,施尖村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全省21部立法项目,共收集反馈意见124条,其中45条被采纳,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案例,探索出了基层立法联系工作的特色经验,让更多的基层声音直通江苏省人大。
施尖村致力于拓宽联系的范围,自建立以来,环绕施尖村,吸纳了古镇、横桥2个居委会,闵桥村、甫坝村、金桥村3个村,综治办、派出所、便民服务中心、农技服务中心、司法所、综合行政执法局6个部门,延伸民意征求范围。不断扩大立法联系点信息员队伍,从最初的以基层群众为主的10多人到现在的人大代表、专业法律工作者等各领域人士共同参与的30多人,规模持续增加,体系日渐完善。
为调动民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金湖县投入100余万元将老村部两层办公楼进行装修改造,建优办公、民意接待、座谈等区域,同时在室外广场打造习总书记金句展示、业务流程公示、普法宣传等板块,强化氛围营造,结合人大代表“家”“站”建设,将立法工作与代表工作有机融合,既丰富了“点”的内涵,又增强了“家”“站”的活力。
施尖村不断丰富联系渠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街头巷尾拉家常的形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这其中,在《江苏省粮食流通条例(草案)》意见征询座谈会上,种粮大户李道路的意见建议就得到了采纳,并得到了省级部门领导的肯定。李道路说:“以前我们卖粮受限制,只能在本地出售,价格上不来。《江苏省粮食流通条例》来我们立法点征求意见时,我就提出了放开异地收粮的建议,建议很快被采纳。现在粮食收获的时候,有四面八方的粮贩子来向我收购粮食,有了竞争,价格也抬高了,我一年能多挣3万块。”在《江苏省精神卫生条例(草案)》意见征询中,经济困难的徐某针对家庭中有精神残疾人,建议“对特殊困难家庭希望政府可以提高补助标准或者免费治疗”,建议被采纳后,徐某非常激动,他没有想到农民也能参与立法项目。“街谈巷议”成为立法者的考量,基层民主可“感知”更“可用”。自己的声音有人听,自己的意见被采纳,热情自然就高了。施尖村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成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
“小板凳”连着“大民生”
2023年6月21日,一场围绕渔民民生问题的船头板凳会在金湖县银涂镇湖滨村举行。十多位渔民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反映着自己的诉求和建议。为了收集基层群众的真实意见,金湖县人大常委会将“议事桌”搬到了渔民家门口,于是就有了这种不受时间、地点、形式限制的船头板凳会。2023年8月3日,金湖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吴佩坤再次来到湖滨村,就之前渔民所提出的建议,与承办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现场会办,对有办理难度的建议逐一“过堂”,逐一拿出破解之策。截止目前,渔民所提出的12条建议除2条因政策原因不具备办理条件外,其余10条建议已全部办理结束,办结率100%,渔民满意率100%。“小院板凳会”原汁原味地将基层群众的声音进行反馈,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缩影和鲜活载体。
金湖县银涂镇湖滨村村民 赵友才说:“船头板凳会后,我们村有了路灯,晚上散步敞亮多了!有了健身广场,咱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锻炼身体啦!厕所也有专门的人维护了,不像以前脏的迈不开脚。我们的话有人听,我们的事有人放在心上,人大的小院板凳会是真心实意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的。”
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脚步永不停歇。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生动诠释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无穷魅力。未来,金湖县人大常委会将继续用心讲好中国民主故事,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金湖大地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为金湖全力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县域典范贡献力量。(徐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