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邮市人大常委会把专题询问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从探索尝试到常态化开展,逐步完善形成工作品牌,在良性互动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一件件民生实事加快落地落实,生动谱写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邮篇章”。本文就如何通过专题询问把全过程人民民主渗透到人大工作各方面,更好把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做出一些简短思考。
深入调研“寻民声”,夯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民意基础
专题询问是事前选题调研、事中询问、事后督办的连续行为。尽管“问”的环节最核心,也最出彩,但“问”前“深调研”同样关键。沉下去“听民声”,只有开展深入细致、实在可靠的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年初既定的10项市级民生实事项目,实行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领衔联系监督制度,做到全程动态跟踪监督。组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常委会委员+人大代=监督组”模式,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督查指导。每月了解一次项目进展情况,每季度听取一次专题汇报,通过明察暗访、现场视察、调研座谈等方式,对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质效评估,详细了解项目进展、成效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情况。做到存在问题观察得真切、问题成因分析得明白、工作思路梳理得清晰。
直面难题“为民问”,凝聚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共识
专题询问不是图形式、图热闹,而是起到人大监督的实际作用,真正产生影响力、推动力。切实防止专题询问流于形式、浮于程式,成为走过场、走秀场的“花架子”,特别是防止出现彩排、预演、对口型、念台词等形式主义现象,要做到“真问、敢问、会问”。
所谓“真问”,就是问民所欲问,发现真情况、提出真问题,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不能空洞笼统、离题万里,更不能寓褒于问、寓扬于问,甚至先问后褒、小问大扬;所谓“敢问”,就是出于人大代表的职责使命,实事求是地敢于诤言,不能顾及情面,瞻前顾后,更不能为部门评功摆好、推诿塞责去顺梯子、搭台阶;所谓“会问”,就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掌握准确数据及科学分析基础上,客观准确地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提高询问质量水准。
跟踪督办“惠民生”,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共治力量
专题询问不是“始于问”,更不应“止于答”,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才是目的。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全链条闭环管理,切实做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
精准交办+跟踪督办,力求“改得实”“改得好”。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将问题分门别类,提出办理意见建议,交市政府研究处理;市政府梳理整改清单,分解到相关部门真抓真改。对于能立即整改的做到立行立改,对于长远问题明确措施、逐步整改;利用报纸头条专版将应询部门回复落到纸上、公众号每日推送一期“现场实录”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积极探索综合运用工作评议、重大事项决定等法定职权,将“单独行权”转变为“组合行权”,提升整改落实的整体成效。推动“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转变,承办单位主动邀请人大代表、群众积极参与,变“政府为主唱”为“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的良性互动,真正将人民民主落实到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