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人大代表在身边】为人民而问 答好就业题
2025-07-07 14:03

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刺关键期。如何稳住就业基本盘?怎样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江苏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深入调研,聚焦就业痛点与人才培养难点,积极建言献智。

全国人大代表、SK海力士半导体高级工程师孙华芹长期关注产业人才短板,她提出的加强半导体人才培养等建议,助力推动无锡等地在人才引进、补贴和校企合作方面出台了配套政策。在孙华芹代表看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的升级,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发生了变化,引才、育才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力度,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宽社会福利性行业的就业岗位,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

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就业市场的活力。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副院长南小梅结合一线观察指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关键要破解实训基地“虚化”、校企合作“表面化”的难题。她建议:“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动态增设新兴领域专业、淘汰滞后专业,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结构转型;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建立设备捐赠、技术共研、人才定制培养等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互享与人才共育;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配套专项培训、职称晋升激励和绩效奖励,为江苏制造业提质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江苏省人大代表、连云港市农科院水稻室主任刘艳的关注点同样在“人”。她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和工作条件有待改善,更紧迫的是,如何把知农爱农的年轻人吸引回来,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刘艳说:“针对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成果转化脱节、人才断层等瓶颈,我建议进一步提高农业科研经费在财政科技投入中的占比,设立农业科研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实施人才振兴工程,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所开设农业相关专业,定向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人才培养是“开源”,解决眼下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则是“疏堵”。企业抱怨“招工难”,尤其是技术岗位缺口大;但与此同时,部分群体却因技能不足、信息不畅或观念问题面临“就业难”。在常州市新北区人大代表、智控教育创始人陈寒清看来,技能错配、信息闭塞、观念滞后是横亘在就业路上的主要障碍,为此,他创新提出“三联”工作法,“工作内容重点瞄准技能与岗位不匹配、职业规划缺失、就业观念过时这几个痛点,努力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米’,特别是给困难群体更实在的帮助。”

记者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刘正则

供片台 |常州台

编辑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李国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