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加快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
2018-06-25 17:23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朱 晖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不仅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确立了实现制造强国“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2015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到2025年成为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

 

  当前,我省正处于“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行动纲要的实施,是建设制造强省的有效路径,也是贯彻落实“六个高质量”、推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实需要。省人大常委会把推动落实行动纲要作为今年的重点监督工作之一。

  全国领先,成效值得肯定

  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省。行动纲要实施近3年,我省的制造业发展状况究竟怎样呢?

  “制造业规模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近3年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迭创新高,2017年达到3.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2.5%;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7%,科技进步贡献率62%,累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47项,数量居全国第一。”省政府在报告中列出了这样一组数字。

  审议中,委员们对我省实施行动纲要所取得的成效,普遍感到比较满意。“听了省政府的报告后,感到很振奋,我省制造业的发展质效有了显著提高,全国制造业第一大省的地位比较稳固。”唐健委员说。

  江建平委员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值得一提的是,全省制造业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2万项,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制造业水平。”

  委员们普遍认为,近年来行动纲要的实施,为稳定全省经济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而不强,仍是主要矛盾

  江苏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然而也面临着既有优势有所弱化、新优势尚未形成的严峻形势。

  “江苏发展仍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处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传统产业占比接近70%,制造业总体上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平台型领军企业。”报告对于我省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毫不讳言。

  省人大财经委在调研报告中指出,我省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不少企业创新发展能力还有待持续提升,如期实现行动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还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稳增长”“调结构”压力很大。

  “要大力培育我省的‘独角兽企业’,创建大品牌,打响江苏企业和产业的名号。”王卓君委员指出,与广东、上海、山东等省市相比,我省制造业产业集中度相对不高,在布局上存在“小散弱”的状况,“独角兽企业”数量不多,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

  “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必须要有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这样的龙头型企业。”吴协恩委员说。

  瞄准目标,未来十分可期

  “十三五”时期是完成行动纲要目标任务的关键节点,如何才能加快制造强省建设,进一步增创竞争新优势、抢占先进制造业制高点?针对这一问题,委员们在审议中积极建言献策,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强化创新发展能力。我省要把科技创新从“跟随者”转向“领跑者”。要加强技术攻关,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力量解决反映突出的部分领域专用设备、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突出问题。要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抓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进一步调动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努力形成国际先进产业信息体系、基础研究与成果应用体系、特色需求开发体系。要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大科学中心。

  ——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制造强省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拥有一批龙头型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要进一步推动规模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专业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行业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制定“独角兽企业”培育机制,选取发展速度快、竞争力强、前景好的企业,通过专项资金扶持、政府性基金投资、优先纳入政府招标范畴等方式,推动一批潜在“独角兽企业”加快成长,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苏制造精品。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围绕行动纲要的预期目标,认清“短板”和不足,以世界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为学习标杆,不断缩小在“精密仪器、高端装备、核心技术、工艺设计”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落实技改综合奖补政策,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进一步淘汰落后工艺、落后产能,整合散、小、弱、污企业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朝着优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各扬其长的方向发展,努力形成“集聚、配套、合作、专长”的经济格局。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要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制造业空间规划,努力形成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格局。要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专利维护费等费用标准,提高企业专利申请的积极性。要深入实施人才新政“26条”,充分发挥企业家人才、科技创新人才、营销开拓人才、企业职业能手的作用;更加注重“招才引智”,通过技术入股、股份期权、项目分红等激励方式,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同时要防范各地对人才的无序竞争,防止出现“人才泡沫”现象。要积极争取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力争在自贸区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