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而谋重创新 顺势而为求实效
2017-09-04 09:22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集体创作

    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依法履职,积极在全局中定位、在时局中谋划、在大局中作为,着力推进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一、在传承中谋突破,积极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 

  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突出“四个改进”,实现“四个转变”,大力推进人大工作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改进履职理念,由习惯“行政手段”向确立“法律思维”转变。人大常委会领导干部大多是从党委、政府转岗过来的,习惯于用行政手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随着角色的转换,逐步实现用法治思维想问题、法治方式办事情,把各项工作导入法治化轨道。一是依法确定监督议题。届初70%的监督议题是工作监督,到了届末,90%监督议题属于法律监督范畴。坚持做到:选择议题依法,审议前组织学法,实施监督用法。二是审议议题体现法律内涵。履职之初,审议时有“三多”:讲加强组织领导的多、讲理顺工作体制机制的多、讲加大人财物投入的多,行政化倾向较浓。现在,作出的每一项决议决定,发出的每一份审议意见,形成的每一件会议纪要,都自觉贴近法律规范、体现法律内涵。三是执法检查步入常态化。将执法检查作为实施法律监督的重要手段和“常规武器”。每年安排3-4项,每项检查一般历时3-4个月,收到了很好的监督实效。四是地方立法成为主抓手。突出立法工作重点,倡导将“立法进程成为普法过程”,规范立法环节,夯实立法民意基础,探索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路径,一年制定获批4部地方法规,实现立法工作良好开局。 

  (二)改进工作方式,由注重“程序性”向突出“实效性”转变。一方面,注意处理好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始终把握好“度”。做到议题不多不少、力度不轻不重、进程不快不慢;审议时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横加指责工作的不足、不作不近人情的评判、不提漫无边际的建议;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做到建议不苛刻、批评不中伤、挑刺不刁难。另一方面,出台并修订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的意见》。主要体现在“六个改”上:一是改“自拉自唱”为“同声合唱”确定议题,通过“一公告、四份函、三征求”,广泛征求党委、政府及社会各方的意见建议;二是改一般性调研为综合性调研,积极推进微调研、定点调研、随机调研等;三是改“闭门审议”为“开门审议”,邀请专业代表、基层人大负责人列席会议,组织市民旁听会议;四是改分组审议、联组审议为与集中审议相结合,让“一府两院”直接听取审议意见;五是改“面对面”举手表决为“背靠背”无记名投票进行满意度测评;六是改“一审了之”为“重审”、“再审”,推进审议意见落实。 

  (三)改进建议办理工作,由关注“办结率”向提升“办成率”转变。以提高代表建议办成率为切入口,引导代表不仅做“举手代表”,更要做“动手代表”;不仅做“区域代表”,更要做“全局代表”;不仅做“荣誉代表”,更要做“形象代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代表建议办成率的意见》。创新办理机制。认真评估各类建议,政府常务会议点对点交办,专题询问建议办理落实情况。创新督办机制。重点建议政府负责人领衔主办,主任会议成员牵头督办,人事代表工作机构专门督办,人大相关工作机构对口督办,办理部门“面对面”答复反馈,常委会组织“背靠背”满意度调查,既推动“当期”办理,也注重“滚动”跟踪。创新五级人大代表集中督办建议活动。去年9月,对本届以来市代表提出的654件建议、市(区)代表提出的3426件建议、乡镇代表提出的4921件建议办理情况组织“回头看,结总账”,有力推进办成了靖泰界河整治、兴泰高速建设等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年度的疑难建议。 

  (四)改进人大自身建设,由立足本位向站位全局转变。一是更加注重上下联动。省人大部署联动的议题,全部列入常委会监督议题,并要求各市(区)同步实施。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议题,坚持与市(区)人大、乡镇人大上下联动。 2013年,利用半年时间,组织开展全市医德医风专项工作评议,三级人大统一部署推进,统一调研督查,统一评议标准,有力推动了医德医风明显好转,收到群众广泛赞誉。二是更加注重典型带动。注重培植高港区人大“代表工作日”、姜堰区张甸镇人大“民情日记”等工作典型,着力宣传推介,引导学习提高。今年6月,召开全市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现场推进会,放大基层人大规范化工作和建设经验,形成9个规范20项制度,较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全国人大网站、省委《快报》、《新华日报》、省人大内部《参考》等对这一做法和成效进行了介绍。三是更加注重左右互动。为提高立法质量,先后组织到广东及省内徐州、无锡等地学习;为提高预算等监督工作实效,安排去浙江、山东及省内南通、扬州等地调研;为加强信息化建设,多次赴南京、宿迁等地考察,加强了与各地的工作交流,促进了履职水平的提高。 

  二、在履职中求实效,努力彰显人大担当作为 

  围绕市委工作中心、政府工作重点、部门工作难点、群众关注热点,认真履行法定职责。 

  (一)立法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取得地方立法权后,不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一是建立了地方立法研究院和立法咨询专家委员会,提供有力理论和智力支撑。今年4月,与南师大泰州学院合作,成立了全省首家地方立法研究院,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和专业力量,提供理论引领、智力支撑。设立了由30名各界专家组成的立法咨询专家委员会,发挥立法参谋、智囊作用。二是整合基层人大力量,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夯实立法民意基础。坚持“县乡人大虽然没有立法权,但应承担立法责任”原则,推动立法工作市县乡三级人大“一盘棋”:确定立法项目,主动听取县乡人大意见;开展立法调研,与县乡人大共同实施;法规草案修改,要求市(区)人大组织研讨、提出意见。坚持问法于民,实现“立法调研下基层,征求意见到村居”,法规草案一审后,委请乡镇人大组织基层人大代表、村居群众对法规草案进行座谈讨论,提出意见建议,推进“立法进程”成为“普法过程”。三是建立意见反馈机制,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每部法规通过后,都及时对意见采纳情况进行逐一反馈。通过电话答复市民提出的意见,出具书面报告反馈各市(区)人大汇总的意见,借助电子邮件回复有关专家提出的意见,当面向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汇报提出意见的处理情况。今年通过了三部实体法,共对1500余条意见采纳情况进行了反馈,做到条条有交待、件件有回复。 

  (二)监督工作唱响“主旋律”。坚持党委部署什么,政府推进什么,人民群众期盼什么,人大就监督什么。一是紧扣市委工作中心实施监督。2014年,市委提出“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主动跟进,逐条列入议题,逐项抓好督查。在思想再解放上,围绕“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力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省对接思路、对接项目、对接政策。在“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上,连续两年采用专题询问的方式,将询问从会场搬到项目建设的现场,当场发问,当场回答,当场解决,力推市委重大决策的落地生根。二是紧扣政府工作重点跟踪监督。围绕泰州医药名城、生态名城、文化名城、港口名城“四个名城”建设、国家生态市创建等重点工作,对照进程,紧盯不放。从本届之初,逐年对照国家生态示范市创建序时进度,综合运用常委会审议、专题询问、代表视察等方式跟踪监督,大力推动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滚钉板”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如期实现了创建目标。三是紧扣民生热点难点持续监督。抓住教育、卫生、“三农”等事关民生的大事,一督到底,督出成效。为推进政府为农服务三年方案落地见效,在基层乡镇设立监督联系点,每月有安排,逐项抓督查,月底作讲评,以点促面,推进方案有序、有效实施。 

  (三)决定重大事项坚持“言必信,行必果”。坚持管好重大事项“三本账”:一是“结前账”。在梳理历届作出的决议决定时,发现二届人大作出的“关于泰州凤城河风景区环起来、绿起来、游起来”的决议,受各类因素影响,历经八年未能落地。常委会迅速启动专题询问,时任市长亲自到场,当场承诺,亲自部署、亲自督查,有力推进了决议的执行。目前,环起来、绿起来、游起来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二是“不欠账”。对本届作出的法院执行工作、检察建议、绿地保护等决议决定,持续跟踪实施情况,为解决法院执行难搭建了联动执法平台,为发挥检察建议作用增强了法定刚性,为城市绿地撑起了“保护伞”。学前教育是泰州基础教育的短板,对此,本届人大倾情关注,一督五年。经过努力,全市省优质园率提高24个百分点,公办园在编教师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生均经费、校园环境、生活设施等均有较大提升。今年,作出了《关于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决议》,力促学前教育基础更实、发展更优。三是“明白账”。每年人代会上作出的决议是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成果。为推进各项决议有效执行, 2014年起,推出目标任务清单制,要求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对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年度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列出清单,逐项落实,下次人代会上向代表逐一报告落实情况,向代表交一份“明白账”。对财政决算的决议,不局限于程序性批准,采取常委会会议专项审议、主任会议专题听取执行情况汇报等进行“全口径”审查监督。 

  (四)对人大任命干部监督始终“重锤响鼓”。一是建立跟踪回访机制。届初,探索对人大任命干部实行跟踪回访,通过走访政府工作部门,为想干事的干部排除干扰,为能干事的干部撑腰壮胆,为干成事的干部鼓劲加油。二是出台《市政府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职情况的实施办法》。对本届已工作满3年的16位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组织向常委会报告履职情况,并当场进行满意度测评,现场公布测评结果,激励他们争做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大胆创新的探索者、科学发展的领跑者。三是修订《人事任免办法》。把对“两院”提请任命人员任前资格审查、任中向宪法宣誓等规定纳入办法,保证相关规定的有效落实。 

  三、在回顾中有感悟,认真处理好人大工作辩证关系 

  (一)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党委也要坚持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始终保持人大与党委同心同向,合力合拍。始终注重“三性”:一是自觉性。做到“市委有部署,人大有行动;市委有要求,人大有落实”。2014年,市委召开“项目大突破”3000人大会后,媒体和社会上有质疑声,及时发出为市委决策“点赞”的好声音,用“三个前所未有”给予充分肯定,市委书记作出批示,要求媒体进行宣传。二是主动性。人大每次重要会议、每项重点活动、每个重大决定都事前向市委请示,争取理解与支持。今年6月份全市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现场推进会,的初衷是督促推动一下。但市委专门听取汇报后,明确以市委名义,用“现场推进”的方式,各市(区)委、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全部参加,全力推进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贯彻落实。三是执行性。市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都及时纳入监督范畴,突出监督重点,创新监督方式,加大监督力度。2013年,市委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医药城”,组织代表到医药城开展集中“听政”活动,要求34个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逐一晒服务医药城建设“成绩单”,让贡献大的“亮亮相”,让贡献少的“红红脸”。时任市委书记张雷认为,此举可载入人大监督工作史册。同时,党委也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把人大工作纳入全局统一谋划、统一部署,向人大出题目、交任务、提要求。及时研究解决人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对人大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每次常委会会议书记必到会必讲话,每次重大活动书记必亲临现场作指示、提要求。 

  (二)既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要争取人民群众支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建立了常委会委员联系基层代表、代表联系选民的“双联”制度,使联系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着力打造“五级代表活动”品牌,先后开展了“五级代表集中回选区、访选民”、“五级代表集中督办建议”等活动,组织全市近8000名代表,接待群众15000多人,走访困难群众2000多户、企业500多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000余条,推动700多条疑难建议的迅速解决。开展立法工作、专项工作评议、执法检查等活动,通过发布公告、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形式,让群众知晓,鼓励群众参与。在推进法院执行、绿地保护等决议实施中,鼓励群众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充分发挥群众作用。 

  (三)既要为代表履职提供保障,又要促进代表发挥主体作用,始终保持代表履职积极性。努力把人大打造成“代表之家”,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组织代表参加各种培训,去年组织100多名代表分两期参加在全国人大培训基地的集中培训。研究确定了代表活动经费“321”标准,即市级代表每人每年3000元、市(区)代表每人每年2000元、乡镇代表每人每年1000元活动经费。帮助有困难的代表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做到“四必访”,即生病必访、执行职务困难必访、代表活动缺勤必访、家庭重大变故必访。加大对代表履职风采宣传,激励代表主动担当。每次常委会会议都邀请专业代表列席,每次调研视察、执法检查都安排代表参加,每次专题询问都征询基层代表看法,很好地激发了代表的履职热情。 

  (四)既要加强作风建设,又要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活力。一是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明确努力把市委决策执行好,把“一府两院”工作推进好,把部门工作监督好,把代表群众意见反映好,把上下级人大联系好,把机关作风建设好,把老领导服务好,把年轻同志培养好的“八好”要求,增强了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二是大力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成立了人大法制委员会和财政经济委员会,设立了法工委和预算工委;公开遴选8名年轻的专业工作人员,实现了人大机关法律专业研究生和具有司法资格人员零的突破;加大干部培养和交流力度,提拔科级以上干部18人次,交流干部12名。最近,1名副处级干部交流到县级市任常委,1名交流到重要经济部门任副职。三是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增设了宣传信息处,建成了智能会议系统和代表履职网络平台,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提高了人大宣传、服务和保障能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