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声 毋代表
2018-07-16 16:35    来源:人民与权力    作者:周建军

  明天,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在北京隆重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也将“忙活”起来。对于代表如何履职,早在今年2月,人民日报客户端就特别制作图片,对代表履职发出九条提醒,如:政府工作报告,是用来审议批评的,不是用来“学习领会”的,再如:你不称职,就意味着人民的缺席,你的失语,就意味着人民的沉默。言之凿凿,情之切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不发声,毋代表”的响亮主张。

  “不发声,毋代表”,短短的六个字,源于对代表职责的正确认知。过去一些人大代表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在人代会期间审议表决或参加闭会期间的活动是一种政治行为,是站在国家政坛上为民立言。总感人微言轻,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代表角色。为此,人民日报客户端提醒代表:你来北京,是来监督政府、参政议政的,不是来聆听指示、汇报心得的。话很直白,但醍醐灌顶。诚然,人大代表往往要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也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但在处理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的关系上,尤其是在人大各种会议期间,应该奉行人民利益和人民权利高于一切的原则,两肩担道义,为民鼓与呼,凸显人大代表的角色效应。工人代表、农民代表与身为省长、市长的人大代表相比,或许阅历有很大差异,参政议政水平也有一定区别,但代表身份绝无贵贱等级之别。自溺于人微言轻的精神状态,或仅仅把自己定位于某单位的人员,言辞之中念念不忘官高民低,在行政权力面前把自己等同于普通民众,尽显谦卑之态,不能不说是人大代表的失责。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天生就能当人大代表,会当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姚秀荣当全国人大代表的前两年,到北京开会,面对这么多领导,一直不太敢说话,直到第3年,才开始大胆反映老百姓的真实意见,大胆联名提议案。“明星代表”王泽华在当代表的第一二年也是“交白卷的”,从第三年开始布置的“作业”才能做出来。如今,人民日报客户端对代表善意提醒,就是希望代表们尽早完成从“接受教育”到“履行职责”的转变,找准角色,挺直腰杆,善待并努力践行宪法和法律赋予权力与职责,从履新之时就自觉摒弃见面握手、表决举手、通过拍手的“三手”心态,正确履职、敢于行权。

  “不发声,毋代表”,字字千斤,体现的是责任与担当。当人大代表为什么?“望尽天涯路”,答案是“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掷地有声的两句话,这是人大代表向人民群众的承诺,也是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期盼和要求。正因为是一切为民,所以人大代表要能忍受“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独上高楼”的寂寞,为人民群众衣带渐宽不悔其心,为公共利益人渐憔悴不易其志。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将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要求的过程称为利益表达”。多数人的意愿所达成的共识,通常称之为“公意”,即公共利益。人大代表是选民选出的代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说又是一种社会的代表。这种特性决定了代表应当负起社会责任,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上,以社会公共利益为重,敏锐地关注分析社会问题,并在制度框架内努力促成社会问题的解决。如果代表们仅仅满足于在两会开幕时吸引眼球而想当然地提出微博式的议案建议,那这样的议案建议除了被媒体渲染造就一时轰动效应外又有什么意义?如果代表们仅仅停留在攀比谁提出的议案建议更加“打眼”、更加“雷人”,而不去沉下心做足调研文章,提出一份有见地、有价值、真正反映老百姓心声的议案建议,那两会这一不同利益群体表达诉求的平台就难以起到平衡与决策作用。

  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应全免费这个话题,在十届全国人代会期间就有不少代表呼吁过,却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进。何也?就是因为问题提出来了,但没有可行办法,结果在两会上非常热闹,会议一结束就难逃束之高阁的命运。为了寻求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到湖北最偏僻、最贫困的鄂西农村调研,与湖北省教育厅长研究,算出全国义务教育免费的总费用,得出财力能够承担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分类承担,分步实施”的可操作性方案。最终,这份议案得以采纳,现已得到实施。“提一个议案不仅要在理论上、重要性上阐释透彻,还要具备可操作性,要具体,而不能只是喊喊口号,发发感慨。”周洪宇代表如是说。人民日报客户端九条提醒中的第八条与之不谋而合:少些空话套话,多些诤言良言;少些雷人雷语,多些常识之论。这样的提醒切中时弊,正当其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这些具备公益属性的问题成为焦点,人大代表对这些民生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纷纷以提出议案建议的方式,努力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度化解决之道。从这样的议案建议上,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代表们的责任担当与人文情怀,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为民生呐喊的声音才特别响亮。

  “不发声,毋代表”,要达到这样的六字要求,需要的是恒心和勇气。代表议案建议最终成为公共政策或最终得以落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是一个不断争取、不断搏奕的过程,人大代表必须要有恒心与韧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事实上,正是由于代表执着于对某一问题的关切,不断提出相关议案,这些领域的问题才被更多的人关注,才最终推动了这些领域的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姜德明连续6年领衔提出食品安全议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最终出台。“我将捍卫食品安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姜代表最为感人挚深的代表语录。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连续10年呼吁公车改革,2014年,国务院公布《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公车改革迈出了有力一步,叶青因此也被誉为“公车改革第一人”。带着一颗政治恒心将议案进行到底,代表们的执着令人感动。《好议案需要代表“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文说得好:其实人大代表的政治生命也是有限的,一名代表在其有限的任期内能够真正做好一个议案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政治成就。媒体在呼吁“不发声,毋代表”的同时,其实也在期望这些代表的执着行为能够引发标杆效应,促使每一位代表都能自觉实践“把老百姓的声音带到全国两会上去”的立言。全国人大代表近3000名,五级人大共有代表近300万人,如果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能在自己有限的政治生命内做好一个议案,民意传输将更为通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将更加彰显。

  代表的“发声”不仅仅局限在提出审议意见,提交议案建议上,为此,人民日报客户端特意提醒:质询政府,请动真格;会场讨论,莫惧交锋。“赞成”是你的权力,“反对”也是你的权力。是的,法律赋予代表提出批评、约见、询问、质询乃至罢免的权力,这些权力要实现从失语到常态的递进,更需人大代表付出智慧与胆识,当说“不”时就说“不”,当否决时就否决,奏响新时代民主政治进程的嘹亮号角,展现人大的作为与力量。正如人民日报客户端九条提醒终篇所云:“你的所作作为,影响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走向。你怎样,中国就怎样。代表委员,请拿出你的智慧、勇气与担当!”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