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凤云:做生动又深刻的时政报道
2018-07-17 09:25    来源:江苏人大网    作者:丁凤云

  感谢省人大给我们这么特别的一个大奖。《人大代表在身边》这个专栏已经开设3年,按照每周一期的播出频率播出,至少已经与100多名江苏五级人大代表正面交流过,去年,我们专栏一共播出了近40篇稿件。

  这是一个集体的荣誉勋章。这中间,有太多的小伙伴被“虐”过,我们淮安记者站的站长王德俭说,到记者站工作才接触到人大新闻的报道,最大的感受是人大新闻区别于其他普通新闻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强政治性”,比如去年的一篇《人大代表在身边》,就片面地将访贫问苦、帮忙解决困难理解成人大履职,造成了报道方向的偏差。同时,在传统习惯中,有关人大的报道大多为主题报道,虽然和老百姓息息相关,但遣词造句过于书面格式,听上去满是“距离感”,这也要求我们专栏以老百姓经常接触到的人大代表为主角,通过说的方式反映人大工作,要简明活泼。不过,经过反复的淬炼,他现在已经是个“老手”了,跟不少代表已经“打成一片”。

  我的一些小伙伴也练出来了,像2017年6月26号播出报道,《3年45件建议,镇江丹徒区人大代表全力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其实这个报道是以2015年的一次人大代表接待日活动为切口,当时村民凌兆珠向接待的镇江市丹徒区人大代表反映,当地乡道703荣蒲线急需改造。这一情况随即得到了当地政府回复,道路很快改造通车。但我们镇江站站长钱飞发现,后来的3年时间里丹徒区人大代表们关于这最后一公里的事共提出了45件建议,促使丹徒区政府编制了《丹徒区2016-2018年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实施方案》。就跟连续报道、跟踪报道一样,持续不断地在关注。

  这次我们还有一条稿件,就是有市民反映,献血条例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人大“出手”说这不行的。一开始我们是从苏州地区的具体事例出发去采写的,后来发现,全国各地还有不少这样类似的事情,引发了央广、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的关注,也推出了持续报道和相关评论。所以我们觉得,时政报道不总是那张严肃的国字脸,它有温度,有血性。

  其次,还想说说这里面的代表。在身边,听上去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我们在采访中也时常被“打动”到,这里面,他们有的为了反映如厕难,自己装作普通市民去机关单位找厕所;有的就是在自己散步的时候,发现公园的灯光不对劲,还有一位代表提出了“有关机场噪音动态监测的建议”,我们采访她的时候,她反复跟我们强调,这个建议不是随便提出来而不可能改变的,她做了很多的调研,有具体的分析数据等,希望以一己之力解决那个地区居民的困扰。后来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国资委的领导听到了还给禄口机场打了电话,说“这个事情代表一直在关注啊”。不知道代表怎么想的,反正我们听说了以后有点开心的。

  最近我们关注的话题,社会关注也很高,比如加强小餐饮立法的建议,比如把惩戒权还给教育的建议等,我们自己也对此加以走访、调查,做了评论节目等从人大这个微信公众的留言以及阅读量也可以看出代表话题的“贴近性”。

  去年还正值代表换届年,我们专栏还对过去5年代表们的履职工作进行了梳理,平时这些“小而美好”的改变,最终汇聚成了大力量。比如,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江苏司法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各级人大代表从“立案难”到“执行难”,从司法责任制到员额制,用“智慧”去推动司法改革进程。

  总之,正如人大各位老师所说的,“人大是座新闻富矿”,我们在这个专栏中,得到了很多磨砺,获得了很多信息,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

  当然,有时候,也会为没有新闻线索而苦恼,最后,真诚地特别希望各位老师能“投喂”!不足的地方还请多多批评指正。陈健老师就经常给我们业务上的指导,一些用词,一些导向,我们也很感激他!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