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百件馆藏 百年芳华 | 这张全国劳模证的获得者建成了“天下第一村”
2021-07-22 09:3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98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全国劳动模范证,内页里荣誉获得者“吴仁宝”三个字力透纸背。“实践检验华西,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同年,吴仁宝写下《华西村歌》歌词,在社会主义指引下带领着这个苏南小乡村逐步变成“天下第一村”。

20世纪60年代初,华西村人穷村破,667口人分散居住在12个小自然村落,845亩土地被分隔成1300多块不规则的小田地,泥路弯曲,河沟交织,农业生产环境恶劣。

1964年冬,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吴仁宝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份《华西十五年远景规划》,改土造田,兴修灌溉渠道,他计划以十五年为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华西。8年后,粮食达到亩产2100斤,提前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

不过很快,吴仁宝便意识到仅靠种田不能完全脱贫,必须发展工业。1969年,华西成立了第一个小五金厂,9年时间里,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30元上升到220元,村里还盖起了江阴地区第一座5层高楼。

20世纪80年代初,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大背景之下,吴仁宝结合华西村人多地少的实际,提出发展集体经济,将全村600多亩粮田集体承包给30名种田能手,绝大多数劳动力则转移到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工作。1988年,华西村一马当先,率先成为了江苏省的“亿元村”。

“华西人富了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欠发达地区。”吴仁宝时刻叮嘱。从2001年开始,华西村采取“一分五统”的方式,把周边的相对落后村联合起来,组建 “大华西”,并通过挂钩扶贫、开发扶贫等方式建设“省外华西村”,带动更多人走上脱贫致富路。

“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吴仁宝把握时代脉搏,在坚定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创造性谋划发展道路,使华西村实现了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的多次跨越,向亿万中国农民展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模样。

“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为民谋利的一面旗帜。见到困难要上,见到荣誉要让,当官没有终身制,但为人民服务可以终身制!”即便在退休后,吴仁宝仍每日工作,把百姓的幸福挂在心间,坚持早上绕华西村看一遍,晚上召集负责人开会。

2013年3月18日,这位终生为人民谋幸福的老书记与世长辞。直到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华西的发展、村民的幸福。

这张陈列于社会主义富华西展览馆的全国劳模证,是吴仁宝几十年如一日的最好见证,他扎根农村,以战天斗地、重造山河的精神让强村富民的梦照进现实。时至今日,身穿白衬衫、黑裤子的老书记仍然“活”在村民心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