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莫镇人大坚持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贯穿人大工作的主线,深化学思践行,以“人大代表讲坛”为载体,创新打造“板凳民主”工作品牌,形成“宣讲—访民—议事—问效”全链条履职闭环,以讲促学、以学促干、以干促进,实现代表学习有讲台、履职有平台、干事有舞台。
“板凳宣讲”让代表讲坛更具理论深度
“板凳一围是课堂,代表来把理论讲,小院有说又有唱,讲的是民主新风尚。”结合本地群众喜欢早晚坐在庭院板凳上唠嗑的实际,南莫镇摒弃传统显得严肃的会议形式,将代表讲坛从会议室搬到庭院、车间、网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板凳宣讲”。镇人大围绕最新政策文件、群众关心关切、全镇重点工作、法律法规宣传精心选择讲坛议题,由代表提前调研准备,让代表在讲坛中不仅立足于党的创新理论分享学习心得,还能切实为群众答疑解惑,助力解决实际问题。近两年全镇71名三级人大代表累计开展宣讲150多场次,覆盖近万人次,群众的法律意识、自治意识不断增强。为提升代表们的宣讲能力,镇人大还邀请市镇理论骨干、宣讲“名嘴”作示范,对代表的宣讲内容、形式、风采进行指导,进一步促进人大代表从宣讲“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千年古调唱民主、“三句半”讲反诈、快板说唱新政策等互动化的宣讲更通俗、生动、鲜活地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百姓身边。在讲坛中,代表对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不断深化,履职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连续两年在海安市人大代表“五知四会三有”履职知识竞赛中都名列前茅。
“板凳访民”让代表讲坛更具民意温度
“代表到农家,板凳上把话拉,难处说出来,小本记下来。”南莫镇持续完善代表履职平台体系建设,将“家站点”作为开展代表讲坛的最小单元,打造了全域覆盖、高效便民的代表服务圈。全镇共设立389个人大代表板凳访民联系点,每个人大代表包片联系5-6个联系点,组织人大代表根据自身工作情况,每月选择1-2天走到选民中间开展代表讲坛活动,普及政策法规、倾听选民心声、记录群众诉求、实地解决问题。通过开发“庭院板凳会”“车间政策角”等微场景,将联系群众的触角延伸到全镇各个角落。在代表讲坛活动中,群众不再是被动的倾听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可以随时向代表提问、发表意见;代表认真倾听,详细记录,能现场解答的当场回应,较为复杂的由镇人大提交相关部门解决。去年上半年,在开展代表讲坛活动时,选民反馈,353省道小路口太多,存在道路安全隐患。人大代表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立即向镇人大反映。镇人大邀请交警中队负责人、镇建设局相关同志及部分人大代表及时到路口实地勘察,并深入附近村组听取了农户想法,形成综合建议提交市交运局处理。目前353省道南莫段小路口均已封闭,老百姓反响较好。近两年,全镇各级人大代表以“代表联系点+代表讲坛”为载体,在“板凳访民+讲坛赋能”的双轮驱动下,共收集选民建议200余条,招商引资信息30余条,解决问题62个,以主动高效的履职行动助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板凳议事”让代表讲坛更具履职精度
“百姓事百姓议,群众献百计;民主策民主决,代表听民声。”南莫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注重代表讲坛所涉事项的全过程跟踪,搭建民意直达、协商共治的交流平台。通过人大代表“访”、代表讲坛“议”、组织引领“推”、三张清单“办”、办理结果“示”、惠民效果“评”,确保各项决议决策及时宣传,群众呼声及时听取,疑虑及时消除,难题及时解决,增进了代表和群众的真感情。唐庄村通过定期开展代表讲坛活动,让代表与选民共商村中事务,老庄改造、唐庄河整治、环河步道亮化等事项均得到群众支持,各项工作也得到上级认可,获得了中国传统村落、省特色田园乡村、省生态宜居示范村等一批殊荣。以代表讲坛为载体开展的“板凳议事”,不仅拓宽了群众参与渠道,充分发挥了群众力量,还放大了代表优势,让小事办好、难事办成,实现“小事不上交,大事例会‘议’,问题就地解决。”在“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与“民意上达最前一米”间架起了双向通道,实现了群众诉求和代表履职的精准对接。
“板凳问效”让代表讲坛更具监督宽度
“履职好不好,代表来报告。不要花架子,关键要有效。”年末,镇人大立足激发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开展专题代表讲坛活动,组织人大代表到田间地头、住宅庭院,报告履职情况,晒出履职成绩单,接受群众评议打分,强化对代表履职的动态监管。实施民生实事项目跟踪督办制度,注重在代表讲坛中对相关项目的效果评价,开展人大代表“三问三评”,即问计划是否合理评项目立项,问进展是否达序时评措施落实,问结果是否满意评项目成效,推动各项意见建议更好转化为民生举措。通过“全周期”“闭环式”监督,确保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高效推进,不走样、不变样。南莫镇人民路的改造、消防站的建设、南娄线的新建、镇区“微治理”提升工程等一批民生实事项目的落地,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也真正让板凳上的代表讲坛成为解决群众问题、推动镇域发展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