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海安市人大常委会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代表讲坛”为抓手,通过“三讲三堂三有”,深化拓展“五知四会三有”履职培训工作品牌,赋能代表成长加速、履职高效。
“三讲融合”——全覆盖全维度
结合代表本职工作优势,推行“三讲融合”,确保代表讲坛活动成为宣传学习、提升能力、推动发展的重要载体。
干部代表讲政治理论。常委会主要负责人带头宣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刻内涵,介绍全市人大工作成效,反响热烈。组织市监委、组织部、宣传部等领导干部代表多次走进讲坛,讲授党纪党规、意识形态等方面理论知识。各镇街负责人围绕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等,通过讲坛活动,进一步推动辖区代表坚定信念、锤炼内功。
专业代表讲业务知识。组织专业代表小组成员、相关行业先进人大代表走上讲坛,有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奖的企业家代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文学创作行业代表等,以分析形势、主题交流等形式,面对面帮助代表更好拓宽视野、开拓思路,增强履职底气和动力。动态梳理代表履职所需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组织专家代表通过专题解读、案例剖析、现场演示等,手把手帮助代表熟悉法律、提升素养。
基层代表讲履职故事。组织镇街人大负责人,来自企业、村居、社区等一线代表站上讲坛,谈学习体会、履职感悟、实践担当,全面展现新时代代表风采。活动中,基层人大工作者介绍创新开展“板凳民主”和创设“豆选亭议事”等做法成效;社区干部分享倾听民声、为民解忧的履职过程;企业代表讲述工作经历和履职情结……生动的故事在代表当中引发共鸣,引领代表汇聚合力、主动作为、服务大局。
“三堂融合”——有线下有线上
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推行“三堂融合”,多渠道、多途径探索人大代表履职学习新方式,推动代表以学增智、以学促干。
开展“专题大讲堂”。采用在市人大设立主会场,在各镇街代表之家设立分会场或市镇人大分别举行活动等形式,每季度定期开展“专题大讲堂”,主题涉及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营商环境、社会服务等多方面。2023年以来,市、镇人大开展“专题大讲堂”120余场次,近400名代表现场畅谈认识体会和履职感悟。
探索“云上小课堂”。依托“网上代表之家”“网上代表工作站”,探索开设“云上小课堂”,围绕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题内容,动态推送小科普、小贴士132条,强化代表碎片化学习,开辟履职学习新路径。
举办“宣讲微课堂”。结合代表联系选民活动,紧扣群众关心的延迟退休、房票安置、医保报销等话题,组织代表走进广场集市、企业车间、田间庭院,以快板、说唱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代表“宣讲微课堂”。推行“群众点单、代表接单”的互动宣讲模式,活跃活动氛围,增强宣讲实效。两年来,先后有300余名各级代表担任“微课堂”主讲人,开展接地气的宣讲活动,把党的政策送到群众身边。
“三有融合”——见行动见成效
“人大代表讲坛”活动开展以来,全市1135名各级人大代表和262名街道议政代表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势头。
履职能力有新提升。理论学习基本功得到夯实。每年举行“五知四会三有”代表履职知识竞赛,在去年11月的书面竞赛中,65名参赛代表中有8名代表成绩接近满分。审议发言质量实现新提升。代表的发言内容既肯定成绩,又实事求是地直击问题和短板,一批高质量审议发言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议案建议撰写水平实现新跨越。代表们注重倾听民情民愿,汇集民意民智,提出的建议精准性和可操作性明显增强。
履职效应有新彰显。各级代表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积极投身调研献策、护航发展、服务惠民等“八项行动”,参加物业管理、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和视察督查活动140余次,走访市场主体2356次,助企纾困解难289个,助推产业项目105个,助农惠农278次,助力化解矛盾纠纷2943件,跟踪督办市人代会议案建议665件,供水管网改造、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完善、城区停车难等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善履职、敢担当的实绩持续擦亮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底色,赢得了社会普遍认可。
履职示范有新带动。通过“代表讲坛”,代表们汲取奋进力量,明晰职责定位,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2023年10月王美琴代表热情洋溢地讲述了她投身志愿服务的履职故事,与会代表被深深感染。会后,20余名代表主动申请加入志愿服务组织,身体力行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医疗保健、反诈宣讲等志愿服务,受益群众达2000余人次。各级代表积极向先进看齐,亮出身份、树好形象,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安全生产、民生保障等领域示范引领、担当作为,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