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奋斗写在乡村沃土上——记全国人大代表鲁曼
2019-10-11 14:10:00   刊播媒体:《人民与权力》杂志    作者:段云思   

  乡村小路上,一对年轻人牵手而行,前方太阳缓缓升起,金色光芒闪耀……这是纪录片《我们的乡村之恋》一开头的温馨画面。

  没有过多渲染,25分钟的片子真实讲述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曼和爱人廖正军返乡创业的奋斗历程。作为一部励志教育片,它鼓励无数年轻人在农村舞台上勇敢地追逐梦想。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谈起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乡村振兴的内容,鲁曼振奋不已。在她眼中,这些利好政策如同甘泉源源不断地滋润田野大地,也让自己更加坚定了扎根沃土的决心。“我会努力当好乡村振兴的践行者,让乡亲们都富起来,让乡土人才香起来,让乡村生活美起来!”

  当好“领头雁”,打开富民新天地

  过去的一年对鲁曼来说忙碌而充实,两件关于乡村振兴的建议得到了落实,参加各项人大代表活动,走访调研为乡村振兴再出良策,做好创业导师提升大学生村官电商技能,并筹备搭建农富邦平台。

  “打通城市与乡村渠道,把消费者需求和土地产出直接对接,降低两头成本,通过网络让田里的宝贝走向全国各地,让农户拥有稳定的收入,更快地通向脱贫之路。”鲁曼如此设想搭建平台的远景。

  面对这个皮肤白皙、总是面带笑容、为未来充满理想的85后代表,很难相像她之前承受的压力与艰辛。大学毕业不久,鲁曼辞去了城市里待遇不菲的工作,随爱人来到完全陌生的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旮旯”。

  “那时,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青春变得不一样,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让更多乡亲们富起来。”鲁曼回忆道。

  回乡之路艰难坎坷。父母的责骂和眼泪,周边百姓的嘲讽和白眼,日复一日地打扫圈舍、挑粪、喂鸡、种菜,让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的娇娇女苦不堪言。

  资金不足是最大困扰。刚开始时,鲁曼尝遍了四处借钱的辛酸滋味。市场难以拓展,就用蛇皮袋拎着火鸡去酒店挨个推销,拖着200多斤的重负从早上等到中午仍没卖完是常态。

  “农村创业比预期中更难,绝非有激情就可以。”鲁曼感慨说,就在即将走投无路时,村里给了项目基金,还邀请其他部门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县妇联和人社局提供了创业贴息贷款、大学生村官贷款等,让他们渡过难关。

  功夫不负苦心人,鲁曼夫妇的公司终于快速成长起来。他们在网上开辟空间打开销路,以独特的“互联网+新品种火鸡”模式,从事火鸡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循环生态种植、羽毛工艺品研发制作及网络销售等关联行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成立畜禽养殖合作社,不仅带动了一大批农户的增收,更把电商文化扎根在陈甲村村民的头脑中,让他们能够在家门口致富。

  如今,这位致富的“领头雁”已经飞出陈甲村、飞向了全国,相信不久的将来,全国性的农富邦平台会让广大农民因此受益。

  “我要感谢农村,是这方热土给了我舞台,干出了一点点成绩。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有责任把乡村振兴进行到底,我将永远扎根农村,让百姓的生活更富足、更幸福。”说起未来,鲁曼信心满怀。

  抓住“金钥匙”,培育乡村新动能

  鲁曼由衷感谢“互联网+”时代。几年的创业经历告诉她,农业创业想成功,一定要打破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向科技要财富、向网络要效益。农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

  今年春节前,鲁曼从朋友圈里看到湖南湘西一位老乡上好的椪柑滞销,立即自掏腰包专程飞去,利用网销平台和在农业领域的人脉帮着找销路,仅一家就销掉4万公斤椪柑。

  “一边是互联网快速发展,一边是农产品滞销,说明基层知晓并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农户还不多,农产品信息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在培育农村品牌、农业转型升级、带领农民脱贫增收上,电子商务作用发挥还有很大空间。”经过详细的政策梳理和走访调研,2019年鲁曼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农村电商自2014年以来,连续六年出现在中央1号文件,足见它的重要性。”鲁曼说。如何用好这把“金钥匙”?她认为除了丰富农村电商发展内涵,推进数字战略及解决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技术难题,还可建立青年助乡联盟,有组织地结合其家乡的特色农业和产业,重点围绕销售农产品、开拓市场渠道、推广家乡文化。

  鲁曼坚信,“互联网+”是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新技术和农业融合催生出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农业与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深度融合,形成了“农业+”新业态;农业生产、经营和消费行为发生变革,畅通了产业上下游,形成了新的产销模式。从培育和壮大新动能的角度,鲁曼还撰写了《关于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提出支持新主体、研发新技术、支持和鼓励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她希望通过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来助推乡村振兴。

  唱响“凤还巢”,乡土人才香起来

  “要用好深化改革法宝,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这番话让鲁曼感慨万千。

  实现乡村振兴,说到底还是要靠“人”。鲁曼深知大学生创业的艰辛,也看到了不少人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她常常和他们交流,询问遇到的困难,并想方设法地解决。“村里有一位种植大棚蔬菜的女大学生,和我经历相似,她说呆在村里很孤单,周边人的态度也常常让她感到委屈。此外,缺乏好的种植技术也是很大的困扰。”

  “除了个人因素,对返乡下乡大学生创业扶持引导有待加强,返乡创新创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资金缺乏、无创业技能的问题都存在。”鲁曼认为,吸引乡土人才最需要的是顶层设计,需要让其形成集群,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018年鲁曼提出《关于鼓励支持返乡大学生创业积极融入乡村振兴计划的建议》,呼吁从加强组织化程度,突出重点领域创新创业;开展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以及加强融资支持等方面吸引和鼓励大学生“还巢”。

  “引”得进来更要“留”得下来,如何让乡土人才“香”起来?鲁曼建议从情感、待遇等方面入手,通过共建乡土人才专业合作社,并和高校进行合作,建立一支“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队伍,让更多人愿意做“新农人”。

  除了提出建议,鲁曼身体力行,不断推动。为了带动和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到农村创业,她创立了“乡旮旯众创空间”,把有志于在乡村创业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免费提供创业辅导,先后引领3740人次的高校毕业生、回乡人员、留守妇女等人员进入创业团队。公司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她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

  鲁曼说,当年组织给予扶持资金、项目支持、技术指导,村里帮着流转土地、铺设道路,这些都给了精神上的支撑。看到今天想创业的年轻人,就想起自己当初的不易。“所以不管多忙,我都会不遗余力。目前已投入天使投资资金500万元、创业基金3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创客。我们还将组织创业大赛,为有创业梦想的学子提供资金、理念和平台。”

  为了把建议真正落到实处,鲁曼积极同江苏大学、扬州大学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希望用科技的力量引领乡旮旯里的小伙伴进行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以及培养更多的“新乡土人才”带领乡亲们致富。

  同时,她和一批志同道合人士发起创立“全国返乡下乡创业服务联盟”,以此为载体建立乡村智库,把有心致力于乡村建设的人组织到一个平台,带动更多的青年智慧农民,为振兴乡村出谋出力。

  “让家乡变成我们愿意待、能养活我们、能养老的地方,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汇成乡村振兴的‘众力量’!”对此,鲁曼充满期待。

编辑:拾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