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直击2014年度江苏人大新闻奖颁奖座谈会 > 新闻奖颁奖-作品展示

医养结合,离我们还有多远

薛卿:江苏人大新闻奖二等奖
  

  截至2013年底,苏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0.9万,占户籍人口的23.9%。按目前每年纯增4万计算,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180万人,也就是说平均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以及加速的老龄化进程,让养老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针对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医疗费用增长、老年护理落后等问题,苏州市人大代表孙惠忠在年初的苏州市人代会上提出,要加快建立我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双向转介机制,医养结合可不能“瘸了腿”。记者327日来到园区唯亭镇上的一家养老院,从这里开始了解苏州养老事业“医养结合”的现状与不足。

  [记者调查]

  养老院医院两头跑很累

  在唯亭镇这家养老院内,刚刚住了3个月养老院的丁大妈今年77岁了,现在她每次去医院看病路上要花上将近一个半小时,有时为了早点排队看病拿药,不得不赶在上班高峰期出发,车上拥挤不堪,老人也只能摇头叹气。

  其他养老院的情况如何?记者随机拨通了位于莫邪路上的一家养老院的电话。院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入住老人中,医院、养老院两头跑的现象很普遍。“我们养老院里有医务室,但保健医生只负责给老人量血压,观察老人身体有否异常,配药、打针、吊针这些,还是需要老人去医院。”

  能跑能动的老人尚可“两头跑”,失智失能老人怎么办?“只能家属代劳。我们发现药快没了就提前通知家属去配。”养老院工作人员说,“最怕遇上不负责的家属,电话里说知道了,回头没有任何动静。”

  在记者探访的多家养老院中,老人反映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养老院能不能刷医保卡,小毛小病能否直接在养老院诊治,免去奔波之苦。

  [现状解析]

  养老院医疗服务跟不上

  根据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若干补充意见》,苏州将到2015年基本形成“9064”养老服务格局,即全市老年人口中,90%的老年人享受由社会化服务提供的自助养老;6%的老年人享受由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组织提供的互助式养老;4%的老年人享受由养老机构提供的集中式养老。

  有了完备的养老体系,医疗服务如何与其相对应?孙惠忠说,老年人随着年老慢性病、常见病相伴,多发病、突发病频发,单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的养老服务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根据孙惠忠调研,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机构213家,大部分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敬老院等无内设医务室,即使设立,往往药品不全、不符合医保定点等,老年人一旦发病仍需到外院就诊。“医疗服务能力能跟上如此庞大的养老需求吗?”孙惠忠深感担忧。

  [建议点击]

  建立医养双向转介机制

  孙惠忠在年初的苏州市人代会上提出建议,要加快建立我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双向转介机制。

  “一方面可以解决养老机构老年人一旦患病可及时转诊医疗机构救治,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入住医疗机构的长期病患老年人,在治疗到一定程度后可适时转介到养老机构进一步接受康疗。”孙惠忠说。

  ——针对大部分养老机构缺乏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为保证养老机构老年人需要就诊时能够便捷、及时得到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辟养老机构老年人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同时建立医疗业务协作机制,提供定期上门巡诊和对院外医疗跟踪等。

  ——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住医院难、看病难以及入住医疗机构老年人压床问题,需加快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入住双向转介机制。养老机构分别与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双向转介通道,实现医养融合。

  [直击难点]

  养老院设医疗机构不容易

  “简单而言,要内设诊所,养老院必须首先达到卫生部门规定的内设医疗机构标准,从医生、护士配备数量、资质等,到诊所面积等方面都要达到标准。另外,诊所达标的养老机构还需要一定规模,才能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成为医保定点单位。”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许多养老院往往卡在招不到具有资质的医生、护士上。

  民政部门的说法得到了市卫生局社区卫生处处长计永昌的证实。

  计永昌说,养老机构要与医疗机构结合目前有两条途径,一是,容纳400人以上的养老院,在本身人力成本测算允许的条件下,可以申请内设医疗机构;二是,对于规模较小的养老院可以选择与附近社区的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定期邀请医生到养老院为老人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服务。

  “这两种模式早在0607年就开始有养老院在做。”计永昌说,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通常收费较高,维系养老机构的生存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位于景德路上的一家养老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养老机构的诊所只能解决老人急性医疗的问题,老人有了大病是不会到机构中的医院去看的,他必定还是会到大的医院去。也就是说,养老机构的诊所只能靠给老人看小病和取药来维持。“如果建得很大,却又只是给老人解决头痛发烧等小的毛病,那必定也会面临亏损。这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权威回复]

  护理机构或是最佳结合点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苏州市卫生局,在这里见到了副局长卜秋。

  据卜秋介绍,苏州市卫生系统一直配合民政部门在开展“医养结合”上做了很多工作。“作为政府我们推动的主要是普惠的卫生服务。例如在社区卫生站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慢病管理服务,提供给60岁以上老年人两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开展健康教育等等。可以说,在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上,苏州是全国做得最好的地级市。”

  谈到人大代表提出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双向转介的问题,卜秋说,由于受到医保不联网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在养老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恐怕很难得到铺开。目前看来,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结合的最佳途径是:养老院与最近的社区医疗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以弥补养老机构内部医疗服务缺失的问题。

  “养老院主要还是一个照料健康老人的机构。对于健康情况不那么好的老人群体,近年来苏州正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带有专科医疗机构性质的护理院。而我们认为,护理机构或许是医疗养老的最佳结合点。”卜秋说。

  苏州护理机构建设起步非常早,目前已日趋完善。2011年,苏州出台《苏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定点护理院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定点护理院的收治对象为“生活完全或大部分不能自理、长期卧床且需要接受医疗护理、医疗康复和晚期姑息治疗的老年慢性伤病参保人员”。参保人员入院前必须接受病情评估,住院护理满1个月后,需对治疗效果进行阶段评估。

  “与养老院不同,定点护理院明确了收治对象范围,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满足参保人员的需求。”卜秋说,目前,苏州共有护理院32家,其中民办的有31家。“护理院具有医疗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两种基本职能,应通过民营资本的介入推动其发展速度,提高优质老年护理服务的可及性。”

  同时,卜秋也表示,我国长期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是“上有老下有小”让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倍感压力,家庭养老的模式也将逐渐向社会养老转变,政府和社会要在养老中承担更多责任。当然,家庭养老、特别是子女的赡养义务不能缺位或弱化。对于老年人养老的医疗需求同样要区分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政府在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队伍培养等基础性工作中将加大投入,对于有更高要求的个体,则是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

  
【收藏本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网站概述|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