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专题专栏 > 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 > 征文纪实
用法治脚步丈量民生进步
2019-12-19 15:54:00    来源:人民与权力杂志    作者:花作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大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今年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随着时间镜头的拉伸,我们看到了道路交通发展带来民生的进步、社会蓬勃发展的加速度、也看到法治江苏进程的脚步。回顾江苏40年的法治化进程,我们看到了越来越明确的责任主体,越来越细致的法律条文,越来越科学的法律体系,越来越深厚的民生情怀。40年来,从立法规划到法规设计制度到立法方式上,无一不充分体现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情怀。阔步走在江苏社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看到的是法治始终护航经济社会的发展。立法扬帆,法治江苏行稳致远,法治道路上,每一部法规都体现着立法者的民生情怀,每一个决定都闪烁着立法者的实干脚步。

  “民生提速”增“法治保障”。90年代初期,从南京到上海至少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1996年11月28日,沪宁高速的开通标志着这一现象的结束。至2002年底,我省建成高速公路已经达到1702km,建成跨江高速公路大桥两座,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第一。高速的迅猛发展,让每位江苏人不再为赶车、转车而惆怅,江苏的出行者感受到了出行的速度、民生的速度。然而损害高速公路的超限运输、超速问题越来越肆略,行人、非机动车上高速公路,影响公路使用效率和安全问题,偷逃通行费问题等等给群众出行带来了隐患,影响出行的民生速度,也牵动着每一位立法者的心。2002年12月17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广泛论证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江苏省高速公路条例》,从主体上对路政管理与交通安全管理同时作出规定,既涉及了高速公路使用者和经营管理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又涉及了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职能、职责。从内容上对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养护、路网协调、路政管理、交通安全秩序管理、收费经营与服务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定。《江苏省高速公路条例》的出现从立法层面规范了高速公路的各项运营管理,为百姓的安全出行增添了法治保障,江苏高速公路综合路况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

  “民生痛点”变“出行名片”。迈入千禧年,汽车行业迅速崛起,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任性”,但是“人”与“车”之间的矛盾也与日俱增:一方面,我们时常体会到“中国式过马路”的肆无忌惮;另一方面, “斑马线上车不让人”的惨痛教训同样令人揪心。道路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紧紧围绕畅通、有序、安全的总体目标,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并结合我省实际,聚焦民生“痛点”,释放法治红利。在《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中对行人遵守信号灯规则、行车礼让行人等作出明确规定,为马路出行加上了安全砝码,助推城区安全的交通秩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如今,“车让行人,行人快走”已成为城市交通靓丽的出行名片,人们的出行不仅高效便捷而且文明有序,城市也因此变得更具温情。

  “民声之法”助“绿色出行”。近年来,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道路交通的发展,让每一位出行者在行进路上越发焦灼,也印证了那一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堵车,而你却在狂奔。步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绿色出行”,而电动自行车以其便捷、灵活的优势走进了万千家庭,成为打破“最后一公里”的首选。然而,电动自行车在方便出行的同时,也带来闯红灯、逆向行驶等交通违法现象,全省电动自行车发生的交通事故触目惊心。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反复出现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江苏省人大立法关注的重点。当前,我省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到近4000多万辆,面对这支浩荡队伍,如何保障“电动一族”出行安全这些民生第一线的问题引起来人大代表的注意。今年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大代表们提出了对电动自行车管理进行立法的提案,而这些问题也已成为立法者们新的关注点。省人大常委会今年已启动对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立法,法规确立了保障安全、方便群众、源头管理、协同共治的原则,注重突出通行安全,为出行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我相信在每位立法者的努力下,法治护航定将延伸到城市交通的“最后一米”。

  立法为民,法贵便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对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包括人大立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人大立法工作走上了以高质量为方向的快车道。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持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人大领域特别是人大立法工作的改革创新,密切关注和回应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始终将于民生细微处的覆盖成为贯穿立法工作的亮眼主线,始终坚持通过立良法保善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为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推进解决人民群众期盼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出积极贡献,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走出坚实的法治脚步。

编辑:拾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