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专题专栏 > 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 > 征文纪实
我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2019-12-19 16:42:00    来源:镇江市人大常委会    作者:赵敬敬

——记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赵亚夫

  2013年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立志“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赵亚夫将在戴庄等地的探索,向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作了汇报。总书记对此很感兴趣,围绕农村经营体制“统”和“分”发表了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么重视‘三农’,给了我干得更好的信心和力量!”

  赵亚夫,1941年出生,中共党员。1961年参加工作,1993年被选举为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1年退休。中共十四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先后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50位感动江苏人物、中央电视台2007年度“十大三农人物”、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

  亚夫同志是全市人大系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亚夫精神持续发挥着深刻影响力和强大感召力。

  牢记使命、履职为民,坚守一生信仰

  赵亚夫从1958年考入宜兴农学院开始,就确立了“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理想,立下了“要用自己的知识让农民过上富裕生活”的誓言。

  50多年来,赵亚夫无论是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还是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乃至在退休以后,始终尽心尽力服务“三农”。 他40岁学习日语、60岁钻研电脑、70岁走进从未涉足的蔬菜领域,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他的年龄、水平、地位、身体虽然在变,但他始终不变的是为民的心,不变的是助农致富的梦。他用一颗紧贴农民的心,一个先进适用技术武装的脑,一双纵观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眼,一双扎根农田的脚,一双为民谋求利益的手,赢得了“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的赞誉。

  赵亚夫在任职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每年都把他在农村驻点实践和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全国两会上有关农业的重要建议。2013全国两会,他提出了“如何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议。2014全国两会,他提出了有关“培育职业农民,构建职业农民队伍”的补充建议。2015全国两会,他提出了“积极发展综合性农民社区合作社”的建议,并被农业部纳入合作社法的修改建议。2016全国两会,他提出“大力开发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新技术,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现代农业”的建议。

  不仅如此,赵亚夫还积极在全国两会上踊跃发言、积极献策。2013年全国“两会”,他在会上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专题发言,引起各方关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与他亲切互动近20分钟,充分肯定赵亚夫戴庄综合性农村社区合作社的做法,希望他帮助农民寻找“比种金子更能致富的东西”。

  扎根基层、创新创业,致富一方百姓

  赵亚夫曾在报告会上说过:“我很喜欢深入农村 ,参加工作50多年,在农村蹲点跑面34年”。60年来,他不断思考、实践、总结,把党的政策、老区的实际、农民的需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抓住制约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的瓶颈问题、关键矛盾,大胆创新,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适合老区发展的科技兴农、以农富农的共同富裕之路。上世纪80年代初,他破冰高效农业,以点带点推广草莓,“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让一部分农民圆了致富梦。在句容,至今还有农民将自己的楼房称之为“草莓楼”。

  历史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作为富裕农民、改变农村的重要抓手。1996年,4个示范园在句容后白、白兔等乡镇落地,总面积2300亩。赵亚夫为它们取了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万山红遍。示范园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数年时间,句容鲜果种植面积成倍增长,截至本世纪初,句容鲜果已突破10万亩,出现了丁庄葡萄、茅山水蜜桃等影响省内外的“一村一品”鲜果基地,让茅山老区百万农民通过农业实现了小康梦。

  2006年7月,在赵亚夫的主导下,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成立。2009年,戴庄3000多亩水田,除少量不符合有机种植条件的地块,全部栽种了有机越光水稻,另外还有1000亩的旱地和岗坡地栽种了有机果树。2008年,戴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与苏南农村同步达到小康标准,比预计时间早了三年。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2万元,是2006年的4倍多。现在,田间地头开小车的人多了,在城里买房的人多了,在外打工的青壮劳力回来了。

  戴庄“成名”了。谈起戴庄的成功,赵亚夫感慨颇深:戴庄的探索主要有两条,一个是建立了“三位一体、统分结合、整村推进”的农业合作经营体系;另一个是形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2010年,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扣除二次分配,合作社每年都会储蓄一定数量的公积金,不仅还清了村集体近300万元的债务,近两年每年都能积蓄150万元左右的公积金,大大增强了村集体实力。这部分公积金用于建设村里的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改善全体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2013年,在市人大赴丹徒区上党镇其一村推进“百村万户”双达标帮扶工作中,赵亚夫也多次亲赴现场指导帮助。

  30多年来,他以创新之火,不断突破现代农业资金、技术、市场、组织瓶颈,一步步引领农民重树对土地的信心。

  30多年来,他以赤子之诚,不断研究适合丘陵地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新方法,把数以万计的农民带上了富裕小康之路。

  严于律己、淡泊名利,永葆党员本色

  赵亚夫始终铭记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明、服务百姓的宗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不计名利,默默奉献,把全部精力倾注于事业之中。

  赵亚夫帮助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却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而他推广项目,还经常是自掏腰包。有人说,赵亚夫是农业财富的创造者,凭他的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就可以轻松赚大钱,但是直到现在,他没有接受一家企业聘用。赵亚夫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在农村大地上广为流传。

  赵亚夫对名利十分淡薄,对待职务升迁问题,提的唯一要求,就是离农民近一点。1993年,赵亚夫被选为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提出了不驻会的要求,就是因为他要经常到农村去指导农民。1999年组织上推荐赵亚夫任江苏省农科院院长,但赵亚夫推辞了,因为他舍不得离开农民、离开农村。2001年,当他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时,市委书记找他谈话,他提的唯一要求就是到茅山老区去搞“两个率先”的试点。

  在从事农业的50多年间,赵亚夫把论文和成果写在了大地上。先后完成了稻麦栽培新技术、草莓良种引进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15项科研项目,出版了《草莓品种及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等技术含量高、农民看得懂、听得明、学得会的科普手册,共100多万字。

  50多年,很多事他都放下了,唯有一件事始终坚持,那就是到农民中去,到广阔的田野中去,与农民一块过、一块苦。从初到戴庄算起,通往镇江边界线上这个小山村的路,他已经跑了14年;从日本进修归来推广草莓算起,通往茅山老区的路,他已经跑了33年;从参加工作走乡串户算起,通往农民家门口的路,他已经跑了55年。

  一切为了农民,为了农民的一切。沿着这条路,他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编辑:拾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