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 代表风采 > 正文
王 芳:散作乾坤万里春
2016-03-04 10:28:00    来源:人民与权力    作者:陈泽亚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这首描写梅花的诗生动、隽永。以梅喻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苏剧、昆剧艺术家王芳和她的艺术之路、价值追求也是如此的贴切。

  

 

  香自寒来

  王芳进入这个行当实在是有些偶然。

  她出生于水乡吴江震泽,从小长得漂亮,嗓子好,热爱文艺,小学时就是文艺宣传队的骨干。那时候,南京越剧团、前线歌舞团等各种艺术团体到她所在的学校招演员。王芳每次都能通过,但最后总是到了父母那就坚决反对。直到苏昆剧团来招生,团里的领导特别执着,认定了这棵好苗子,先后三次跑到家中,终于说服了王芳的父母。

  到了剧团,才知道学艺的辛苦。学戏曲要勒头,就是将脑袋一层一层用网巾水纱布包起来,还要包得紧紧的,免得松开。演员会经常感到头部血脉不畅,灯光一照,人就要发晕。加上表演动作要不停地翻转、表演,经常是越演越不舒服。“我那时就经常深切体会到孙悟空被勒上紧箍咒的痛苦感觉”,王芳笑着回忆。刚开始表演《扈家庄》,共有三次上下场,她每次下场都要呕吐,难受极了。但也是这折戏,在1979年,让年仅16岁的王芳获得了苏州市专业剧团青年演员汇演一等奖。

  初试啼声便斩获佳绩。王芳更加用功地学,拼命地练,结果一年后居然练得嗓子充血,声带闭合不拢,说话像哑巴一样只有气、没有音,“倒嗓”了。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是无比沉重的打击。当看到其他年轻演员兴高采烈地外出参加表演,王芳都会忍不住伤心地流下眼泪。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一年之久。在老师的帮助下,她一边慢慢调理身体,一边循序渐进,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用心琢磨每一个词,努力念好每一句话。为了唱好《醉归》中“月朗星稀”4个字,她硬是反反复复练了上千遍,就是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音位置。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芳后来获得了第十二届、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第二十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台湾“金钟奖”最佳传统戏剧奖等众多奖项。

  王芳成功了。但她从不骄傲自满,总是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200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邀请王芳赴沪表演上中下三本《长生殿》。离成行只有半个多月时,王芳却在一次表演中受伤,被诊断为右脚踝骨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医生再三叮嘱,必须打石膏静养休息。这让热爱舞台的王芳心急如焚,她不顾医生的劝阻,在中医医生的帮助下拆掉石膏,绑上夹板,慢慢投入训练。仅仅17天,在上海逸夫舞台,观众们如期欣赏到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表演,大家被王芳表演的杨玉环妩媚风姿所吸引,被传统戏曲的优美所打动,全场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在后台,知道内情的同事们却无比心痛地看到,因为剧痛,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她的脑门上涌落……

   

  芬芳溢远

  王芳逐渐成为了苏剧和昆剧的代表性人物。各种荣誉与政治地位也接踵而至,她先后当选为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十四届、十五届苏州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担任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苏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她并没有沉醉于鲜花与掌声中。在苏州昆剧院别致漂亮的办公楼里,她总是在思考苏剧、昆剧乃至整个传统戏曲行业的出路问题,她希望这些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能够永久地滋养人们的心田。

  1992年,文化部在福建泉州举办了“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在那次激烈的竞争中,王芳主演的苏剧传统折子戏《醉归》以最高票名列榜首。“‘天下第一团’实际上是指只有一个剧团的剧种。”回首往事,王芳不仅是骄傲,她温柔的语气中更充满了焦虑,“当时全国还有368个剧种,现在只剩下了261个。”

  作为这个行业中产生的人大代表,王芳充分利用全国人代会等各种平台和机会,积极建议加强对包括传统戏曲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2004年全国人代会上,她提出了关于立法保护传统文化的建议。她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太灿烂、太多样了,这些“活的世界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和珍惜。“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责任与义务”,在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我们亟需通过立法等强有力的手段,避免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针对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大量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遭到毁弃的现状,不仅对无形遗产的保护、保存作了规定,还对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的保护、保存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938个。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6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9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79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159项,各县市、区的县级非遗名录项目450项,部分非遗项目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芳积极呼吁苏州开展相关立法工作,多次参与调研活动,并以专家、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多重身份,积极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2013年8月,苏州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该条例以国家和省有关法律为基础,作出了很多具有苏州特色的创制性规定,为促进地区文化繁荣,保持文化多样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才是事业的基础。王芳建议政府创办一所大专院校,设置包括昆曲在内的各种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专业,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传统文化中来。在全国人大的关心和苏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4年,苏州建立了昆曲学院,分年度有计划地招收培养苏剧、昆剧等艺术人才。王芳自己也经常投身到教学当中,一招一式细致讲解,手把手地教导年轻的演员。

  在传承、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全国人大代表王芳一直是这样的坚定执着。

  她始终坚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