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 议案建议 > 正文
苏珍:关于为留守空巢老人提供心理支持的建议
2016-03-14 15:50:00    来源:江苏人大网

  近年来,空巢老人遭遇不幸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而悲剧发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孤独和“心病”。有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为留守、空巢老年人建立有机干预网络,提供心理支持,是解决老龄社会问题的可行办法之一。

  一、留守和空巢老年人相关数据和生活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转型期,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城市向迁移以及城市中分家、分居现象,造成我国65岁以上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长。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其中农村留守老年人口约40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预计至2030年,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 

  根据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心理问题,比例达到60%。因为社会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贫乏。再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特别是社会上“啃老”现象比较严重,子女往往因某些方面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冷落老人,以上种种现象极易引发精神疾病。 

  二、留守空巢老人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子女的离家,“空巢”的现状,给留守空巢老人的心理环境带来了挑战和冲击,各种因“留守空巢”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浮出水面。在诸多研究讨论留守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文献中,被复复提及的一个词汇是“孤独感”。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孤独和对生活现状的不满, 引发了留守空巢老人以焦虑、抑郁和负性情绪等为主的各种心理问题: 

  1.抑郁。全国知名公益组织“爱心传递热线”曾发布精编的《老年人心理解码》,创始人徐坤透露,在一项对35000个老人心理求助电话统计分析中,超过40%的独居老人有抑郁症倾向,其中有48%是因为老人长期独居的孤独引起的。有抑郁倾向的老人常表现为总觉得生活没有乐趣、无所事事、没有精力应付日常生活、过分担忧、原因不明的害怕等。  

  2.“社会隔离感”倍增。有专家表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人口大流动,人情关系逐渐寡淡、老年人缺少经济主导权,以及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社区活动匮乏、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产生严重“社会隔离感”,总觉得自己被家人、社会所嫌弃,常常有被隔绝感、拖累感和无价值感。 

  3.自杀率增加。据了解,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名年龄在55岁以上的老人自杀,老年人已经成为自杀率最高的人群。很多老人因缺乏经济主导权、对外界认知较少,一旦患病立马想到自杀。由心理状况引发的自杀行为,已经严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三、建议:政府应为留守空巢提供心理支持 

  鉴于心理问题给留守空巢老人带来的严峻社会问题,建议政府应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安全网路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1.政府牵头建立由专家、公安系统、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成员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定期上门给留守空巢老人集中做心理疏导慰藉,如每月集中讲课一到两次,每月登门面对面疏导1次。政府应给予财政、物资设备和专家团队等方面的支援。 

  2.对于农村留守老人,应做好定点“心理扶贫”工作,从县、镇等邻近地区抽调相关心理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与(居委会)老年基层协会一起,定期走访做好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疏导慰问等工作。 

  3.借鉴部分发达国家探索出的模式,如澳大利亚的社区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便是较为成熟的典型。其服务体系中涵盖了急症住院部、护理之家、老人院、社区住宅等,由社区医院全科医生、护士乃至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有机网络,从老人生病住院、养老院到社区居家等场所,全部囊括进去,重点关注身患疾病的留守空巢老人。 

  4.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支持项目,应尽快纳入政府所购买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范畴,由政府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