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华日报:代表委员:应对经济下行 江苏应务实找准短板
2016-03-12 09:17:00    来源:新华日报

  “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峻,我们要做打硬仗的充分准备。”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这场硬仗怎么打?我们的信心从何而来?来自江苏的代表委员围绕这个话题出谋划策。

  清醒判断形势,在应对挑战中前行

  困难有多大,挑战有多严峻?看全球,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不定,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观中国,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

  面对比以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中国经济的前景究竟如何?

  “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强调‘三个没有变’,既表明了党的一贯立场,及时回应了社会重大关切,更是给中国经济指出了大有可为的努力方向,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送来了可喜的政策东风。”全国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董才平认为,两会期间,重大政策利好不断,必将激发经济活力、提振发展信心。

  “困难和挑战在加大,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新动力正在强化、新业态不断出现,前景是光明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擎天信息科技集团董事长辛颖梅认为,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也大,改革开放正在注入新动力。

  “江苏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攻克了一个个‘难’、闯过了一个个‘险’,打开了率先发展的局面,积累了应对挑战的丰富经验。”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认为,“十二五”江苏经济总量连续突破5万亿元、6万亿元、7万亿元,上了三个大台阶,人均GDP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好基础。

  代表委员认为,科教资源、产业基础、消费潜力、区域协调,是江苏应对挑战的优势和潜力。经济体量占到全国1/10强的江苏,必须信心更足、定力更强,主动“挑大梁”,支撑全国经济稳中向好。

  务实找准短板,有的放矢制定策略

  坚定了信心,还要找准打硬仗的发力点。

  “共性的困难和挑战摆在我们面前,恰恰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成为制约的‘瓶颈’。”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认为,越是短板,越具有后发优势;越在薄弱环节上多用力,越能对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比如,企业竞争力问题。企业有竞争力,经济才有活力。企业的竞争力根本上是从创新中来,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坚持不懈地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大幅增强在全产业链和全球竞争体系中的话语权。

  比如,投资问题。有效投入对稳增长、调结构具有关键作用,虽然近年来我省投资结构在优化,但投资增速回落较快,现在还没有看到明显的回升迹象。

  比如,成本问题。工业品价格在不断下降,生产经营成本却在持续攀升,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带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反映十分强烈。

  比如,外贸问题。开放型经济一直是江苏的特色和优势,但这几年全省利用外资负增长,进出口增速低位徘徊,既受全球大环境影响,也有我省外贸结构不够优化、相对其他地区传统竞争优势有所弱化的因素。

  “越是困难和挑战加大,越能考验政府和企业的务实态度。”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凤阳坦言,准确把握了短板,才能有的放矢制定策略。

  敢作为善作为,将信心落实到行动

  信心要转化为举措、落实到行动,将精准的“路线图”具化为精细的“施工图”。

  中天钢铁的战略定位是打造最具规模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特钢精品基地,这一自信源于集团的技术优势、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以及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带来的利好。董才平代表介绍,中天正在实施“522战略”——50万吨精品钢、200万吨特钢、200万吨优钢,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附加值,力争今年实现营业收入1100亿元、利税15亿元。 “中天钢铁正在围绕三个方面发力——优特钢高端化突破、提升技术创新实力、巩固和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关键经济技术指标全面达到行业前五,才能确保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如此,一个地区更需要脚踏实地、蹄疾步稳,见行动、见成效。“讲好辩证法、打好‘组合拳’,我们将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努力建成更加平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全面小康。”张国华介绍,徐州将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并举推进“经济强”,增收入与强保障并举推进“百姓富”,修复生态与提升城乡并举推进“环境美”,文化建设与法治建设并举推进“生态文明程度高”。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徐州也已有具体举措。比如围绕“去产能”,该市将关停一部分经济效益不高、安全生产风险较大的煤矿,分流职工,转产转型。同时,继续推进矿区棚户区改造,优化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推动“去库存”。(黄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