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 要闻 > 正文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胜利闭幕
2016-03-18 14:15:00    来源:江苏人大网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3月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大会主要有9项议程:一是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二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三是审查和批准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四是审查和批准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6年中央预算;五是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的议案;六是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报告;七是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八是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九是审议关于确认接受黄润秋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请求的决定草案。在大会主席团的领导下,来自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解放军的2890名人大代表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扬民主,依法履职,集思广益,共商国是,共同把这次会议开成了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大会分别通过了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了“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央预算,通过了慈善法,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 

  江苏代表团149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代表团一致推选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为团长,石泰峰、蒋定之、张卫国、蒋宏坤、史和平为副团长。代表们肩负7900万江苏人民的重托,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参加大会各项活动,认真审议各项报告,并且向大会提交了22件议案和344件建议、批评、意见,涉及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振兴实体经济、环境治理保护等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江苏代表强烈的责任感和较强的议政能力。 

  3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参加了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的审议。罗志军书记主持审议并首先发言,石泰峰等7位代表先后发言。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王岐山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对江苏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树立科学精神,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证明,只要尊重科学,我们事业的发展就会顺利,反之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要多学习历史和哲学,善于进行历史、哲学、文化的思考,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运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学思践悟、掌握规律、找到办法;准确认识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把握好实现宏伟目标的时间尺度,不急不躁、脚踏实地。要把中央要求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联系起来,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创造活力,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表示坚信,江苏的发展一定还会走在全国的前列。王岐山同志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深刻精辟,语重心长,使代表们深受教育和鼓舞。 

  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作为江苏团代表参加了江苏团的审议,国务委员王勇到江苏代表团听取意见。李源潮同志在审议时强调,江苏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这次全国两会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绿色发展,朝着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一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会议期间,根据大会秘书处统一安排,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同志,到江苏代表团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良好的会风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张德江委员长在会前对改进会风作出重要指示,大会秘书处专门制定下发关于改进会风的具体措施。会议期间,全体人大代表严肃会风会纪,集中精力参加会议,求真务实,勤俭节约,展现了人大代表的良好精神风貌,保证了会议风清气正。 

  本次大会吸引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3000多名中外记者前来采访,对大会作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报道。3月7日下午,江苏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向境内外媒体开放,102家媒体120多位记者到场采访。审议结束后,代表们热情坦诚回答了记者们的现场提问,内容涵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城镇化建设、区域共同发展、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展示了江苏文明开放的形象和人大代表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