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省直徐州泰州组年中专题调研报告
2022-09-09 10:00  来源:人代联委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组织省人大代表开展年中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省人大代表省直徐州组、泰州组于2022年9月5日至6日对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调研了徐工汉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金龙湖绿网、江苏天宝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江苏淮海科技城,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汇报。代表们对徐州数字经济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并提出了诸多可行的意见建议。

一、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国家和省部署要求,坚持把数字经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数字经济高地,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筑协同推进新格局。一是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依托徐工汉云、汉风数字等龙头企业,建立了“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头部企业”协同推进机制。二是印发实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初步编制完成《“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定位、产业布局、重点项目等。三是多次召开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市委、市政府印发“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年度工作要点”系列文件,细化建立行业评价监测体系、高质量绩效考核体系、定期督查通报体系,形成强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产业集聚,打造区域竞争新高地。一是按照“赛道+场景”思维,围绕工程机械、现代金融、健康医疗等领域,推进“数据金库”“数据元件”建设,促进徐州市数字行业数据场景应用。在“一件事一次办”“阳光招生”“疫情防控”“供应链金融”等场景开展应用,不断拓展智慧平台应用,开发“徐数贷”“健康宝”“徐企通”等平台,有效助力疫情防控、惠企纾困。二是按照“头部+生态”理念,制定产业招商图谱,从国内500百强企业中筛选50家头部企业、成熟项目,纳入招商主攻项目库,先后引进SAP、华为、网易、中电子等一批头部企业,百度、蚂蚁金服、大华、海康即将签订协议,58同城、创维、阿里、中兴通讯先后来徐洽谈合作,共同打造数字经济生态圈。三是按照“纵深+突破”方法,推进淮海科技城扩容提质,成功举办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落地一大批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能源平台等前沿项目,打造鼓楼信息技术产业园、珠山数字产业园、临安数字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围绕头部企业产业链开展招商,集聚数字经济生态合作伙伴。四是按照“赋能+驱动”模式,认真研究谋划既有推力又有牵引力的政策体系,精准制定支持数字经济发展“27条”政策,“一企一策、一场景一策、一行业一策”制定“一事一议”办法,通过提升外部推力赋能重点园区加快运营、骨干企业加快壮大,通过激发内生动力驱动各地招引头部企业落地、集聚行业生态伙伴。

(三)紧盯融合应用,推动数字赋能新赛道。聚焦“产业、城市、内容”三大数字化赛道,打造高质量转型发展标杆。一是在产业方面,持续提升徐工汉云、赛摩协同制造、乐筑科技、徐供电商等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已为全市15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实施“智改数转”企业1608家,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产品良率提升45%以上。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步伐,全市星级上云企业达828家,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智能工厂9家、智能车间70家,数量全省领先。二是在城市方面,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顶层架构体系,引入头部企业编制《感知徐州体系建设规划》。组建汉风数字公司,重点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数字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策划、投资、建设、运营全生态产业链,赴广州住建局学习全国首个CIM平台建设经验,加快打造淮海经济区首座数字孪生城市。三是在内容方面,实施数字文旅的开发应用,近期积极招引B站、字节等头部企业发展线上演播、云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旅服务,塑造徐州“工程机械之都”“汉文化名城”工业设计、数字文化品牌,建成徐州智慧文旅、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线上平台。

(四)坚持创新驱动,激发跨越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华为煤矿军团与中国矿大强强合作,打造国家级5G+智慧采矿行业应用先导区、创新示范区以及智慧矿山离岸赋能中心。去年以来,江苏省半导体设备加热与温控、智慧能源技术与装备等2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余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相继建成运营。累计创建11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成开发区海归人才创业园、邳州半导体产业园等数字经济领域专业园区。今年1-7月,全市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1002人、技能人才5978人。

(五)务实基层基础,发挥数字基建新优势。城域网出口总带宽达9000G,获批40G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已建成5G基站1.1万个,实现全市5G网络连片覆盖。乡村5G基站建设累计超1500个,乡村宽带接入速率达到140M。排定新基建项目93个,总投资849亿元、年度投资290亿元。甄选徐工重型、云龙湖实验室数字化建设、徐州铁塔5G建设工程申报国家、省试点。积极启动申报“双千兆”城市、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和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城市。

通过落实以上措施,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015家,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62亿元,同比增加35.8%,先后获批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等试点。

二、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的主要问题和工作思路

近年来,徐州市在数字经济发展工作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徐州市目前依然存在行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均衡,信息共享协调不足,较省内先进地区体量差距较大等多重短板,亟待进一步优化结构、挖掘潜力,壮大市场主体,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为此,徐州市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实施1号工程,完善政策支持。借鉴浙江等地做法,将数字经济作为“1号工程”谋划推动,梳理排定一批数字产业项目和重点事项,统筹制定财税、金融、科技、人才、土地等要素配套政策的兑现办法,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统计指标监测体系,特别是针对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部门分割、信息闭塞、资源垄断、数据鸿沟等问题,加快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制度重塑,确保《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聚焦数字转型,提升产业能级。一是实施产业“汉云”工程,以徐工汉云为龙头,深化“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重点聚焦工程机械、能源双碳两大产业,依托徐工、徐矿、大屯、协鑫等龙头企业,强化全产业链数字赋能,探索打造贯通“工程机械+能源双碳+数字经济”的新型集群,形成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现代供应链体系。二是实施城市“汉风”工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首座孪生城市为引领,完善内容架构和技术支撑,强化“互联网+”监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便民惠企供给,加快推出智慧医疗、智慧泊车、智慧旅游、基层治理等重点应用场景和数字驾驶舱。三是实施内容“汉韵”工程,联合B站、腾讯、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加快优秀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数字化挖掘开发,推动全市景区及园博园、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推进工程机械、低碳能源等工业设计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打造数字“汉文化名城+工程机械之都”。

(三)强化项目招引,狠抓企业培育。转变对数字经济企业的评价标准,对业态新、估值高、潜力大、团队强的好项目敢于拼抢。推动鼓楼与中电子、IDG等头部企业合作,尽快部署数据元件、数据金库、半导体等特色数字产业项目。推动珠山数字产业园加快集聚徐工汉云等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打造“算力珠山、智能珠山”。推动临安数字产业园集聚SAP、华为等头部企业,打造“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合作典范区。推动新盛集团与腾讯等头部元宇宙公司合作,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园博园。围绕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大数据等产业链,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滚动建立数字经济上市及后备企业库、亿元企业培育库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不断壮大数字经济规模。

(四)建强基础设施,务实产业底座。以创建国家“双千兆城市”为契机,加快5G企业专网等技术和新型设备部署应用,优化全市数据中心布局,确保全年建成5G基站总数超过1.2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服务企业5100家以上。支持国家区块链平台(BSN)公共城市节点、星火链网节点和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推动物联网设施、生产生活领域感知系统等设施集约建设,加快信息化项目审批,实现数字资源共享协调、系统整合。

(五)落实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支撑力度,打通企业、科研院所产学研渠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数字经济专项资金和基金设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实施数字经济“彭城英才”培育工程,引导数字经济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以营商环境“数字突破年”为抓手,以流程再造、数字赋能为手段,在全社会营造发展数字经济的良好氛围。

三、意见建议

代表们认为,近年来,徐州市坚持把数字经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数字经济高地,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同时,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城市行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均衡、信息共享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持续存在,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来之不易。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伴随信息革命浪潮快速发展、逆势上扬,未来发展大有可为。综合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体制机制建设,聚焦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高站位制定徐州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划,凝聚发展数字经济的社会共识,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形成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让数字化、信息化成为实现徐州市经济跨越式发展重要引擎。

(二)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激励制度,拓宽人才引培渠道,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释放人才政策红利,通过专项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

(三)打造一流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综合管理中心,加大便民惠民数字化建设,特别是在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汇聚优质资源,在社会治理中真正实现数字赋能。

(四)关注应用技术研究,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提高数字研发能力;搭建自主平台,推动校企合作;激发本土有特质有成长性的企业创新活力,支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五)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徐州工业、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六)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完善审查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健全监管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参加调研的代表:

省直徐州组:李北群、徐大勇、张新科、秦景安

省直泰州组:曲福田、张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