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江苏人大网 > 新闻中心 > 特约评论 > 正文
聚焦当前促进就业重点难点发力
2023-09-27 15:15  来源:人民与权力  作者:顾燕嫣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一头牵着千万个家庭,一头连着国家经济大势。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关乎着江苏八千多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奋斗目标的实现。

近期,省人大常委会在苏州、南京、宿迁等地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情况。从检查情况来看,江苏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大局保持总体稳定。今年上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2.43 万人,同比增长4%,位居全国首位。不少地方通过直播带岗、线上招聘等活动,不断拓宽人才吸纳的“河道”。也要看到,目前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部分劳动者特别是青年群体获得的就业帮扶还不够,就业援助亟待提标扩面等困难挑战依然严峻。对照“一法一条例”,按照“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的新要求,要进一步凝聚合力,加快构建一体化推进就业工作大格局,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

“纵”“横”联动,在拓宽就业渠道实现“扩容”上下功夫。近年来,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运用,众多新职业、新生态、新模式应运而生。新就业形态不仅接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且兼职比例高,借助这种分布式、弹性大的工作形态能够有效地减缓经济外生冲击对就业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新就业形态发展需要,亟须突破传统的就业认知框架,加快制度层面创新。从纵向看,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从健全公平就业、劳动报酬、休息、劳动安全、社会保险制度等多方面,建立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并加快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劳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从横向看,要建立适合数字化就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对灵活就业劳动者在就业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优化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申领和发放流程,以高质量就业保障努力打造更多“互联网+”就业新增长点。

“稳”“保”并重,在推动稳岗拓岗实现“提质”上下功夫。经营主体是带动就业、促进创业的重要载体,稳住经营主体就是最大的保就业、保民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回暖的关键时期,大力提振经营主体发展信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一池春水”,事关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兜底基本民生底线,对于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更是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积极推进就业需求侧管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着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推动建立就业友好型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建立助企纾困常态化机制,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降本减负、稳定生产经营和就业岗位,积极保障经营主体平稳运转,以市场发展态势进而托举“最大民生”。

“服”“管”并举,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增效”上下功夫。促进就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精细化的就业服务是关键一环。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积极推动公共服务进校园,从精准推送就业信息,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就业服务。实践证明,更周到的就业服务,能有效打通毕业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要以钉钉子精神,下足绣花功,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让高校毕业生能更快捷地获取到岗位信息。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同时,继续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公平就业,多部门做好跟踪服务,多方联动、协同推进,引导企业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加强监测研判,进一步优化细化应急预案,做好规模性失业和工资拖欠风险防范化解,专项整治优化市场环境,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让更多人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更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