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夏正芳、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顾潮、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王燕枫,就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2件新制定法规向社会进行发布、作出解读并接受记者提问,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徐洹主持发布会。
关于《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夏正芳:3月27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条例共七章五十四条,从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生物安全、社会参与和可持续利用、保障监督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一是明确概念和原则。条例明确了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是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含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同时,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遵循尊重自然、保护优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风险预防、可持续利用原则。
二是健全监管机制。条例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推动建立事权清晰、职责分明的监督管理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制定、实施相关政策,完善资金保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
三是突出生态系统保护。条例明确了我省优先保护的三类典型生态系统,包括长江等流域区域典型湿地生态系统,老山山脉等低山丘陵区域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入海河口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同时,考虑到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需求,也明确了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职责和措施。此外,条例还要求各地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等制度,根据不同类型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实行分类分级保护和差别化管理。
四是提升治理能力。条例明确,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生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调查、编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整合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数据,建设全省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依法依规、安全有序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规定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全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布局、建设内容等,推动形成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客观、准确、全面获取全省生物多样性状况和变化趋势。
五是强化生物安全防控。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和应对,督促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评估、清除以及生态修复等工作。要求建立生物安全应急制度,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加强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开发利用、进出境、知识产权保护、惠益分享等活动的监督管理。条例还就科学引导和规范野生动物放生活动做出明确规定。
六是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推进可持续利用。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采取资源利用效率高、对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影响小的绿色生产方式。
关于《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
夏正芳: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将于2025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6章50条,分别为总则、市场培育、行业发展、活动规范、监督管理和附则。主要内容有:一是明确总体要求,落实工作责任。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定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导向四个方面,进一步明晰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总要求和职责。二是完善体系建设,加强市场培育。落实政府在市场培育中的责任,完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供给,鼓励依法设立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支持建立区域性、有特色、规范化的零工市场,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提供就业支持。三是创新支持举措,促进行业发展。通过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规划引领、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强化产业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品牌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跨境人力资源服务,不断促进人力资源行业发展。四是聚焦突出问题,规范服务活动。对求职者、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及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活动进行规范,对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流动人员提供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作出规定,不得收取相关费用,明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处理个人信息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五是强化监督管理,净化市场环境。规定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情况年度报告制度,规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规定对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依法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
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日报记者: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请问人社部门在贯彻《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上有什么打算?
顾潮: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加快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已建成以114家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6600多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运行主体,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每年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招聘、就业、流动等各项服务超过1000万人次。刚刚审议通过的《江苏省人力资源条例》明确提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应当落实就业优先、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开放有序、守法诚信的原则,推动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等协同发展。我们将紧抓《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将此作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切入口、人力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动员令,压实责任,细化举措,认认真真学法普法,扎扎实实用法执法,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一是坚持政府市场互补。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共同助力市场健康发展。公共机构重在保基本,聚焦“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始终存在”这一首要问题,把岗位挖掘和技能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健全就业政策服务体系,全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深入实施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工程,为城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特别是重点人群和困难群体就业提供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就业援助、就业和失业登记、毕业生接收手续办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市场机构重在优供给,通过培育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创新开展职业中介、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就业和创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培训、承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区域劳务协作等业务,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向高人力资本、高技术、高附加值业态转型,提供更加丰富的市场化、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产品。
二是坚持线下线上并重。一方面,善于在线下“摆摊”,持续办好就业援助月等“10+N”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建好用好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积极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就业服务供给,着力把就业服务嵌入到更多的群众生活场景中。另一方面,敢于在线上“吆喝”,持续优化升级“就在江苏”和“苏心聘”等数字化平台,重点推广直播带岗新模式,充分发挥直播带岗体验直观、互动即时、推送适配,以及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服务成本低、青年群体喜爱的优势,整合资源打造能圈粉的品牌项目和主持人,形成更有流量的直播带岗服务矩阵,不断提高直播带岗的就业成功率。
三是坚持城乡区域互动。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空间相关规划,综合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布局服务设施、人员队伍,促进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就业困难群体倾斜。将基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融入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范畴,纳入基层民生保障服务事项,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健全标识统一、布局合理、服务规范、运行高效的基层就业公共服务网络。
省电台记者:请问《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作出了哪些具有江苏特色的创制性规定呢?
王燕枫:条例立足本省实际,从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出发,推动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
一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条例明确了我省优先保护三类典型生态系统,包括长江、太湖等流域区域典型湿地生态系统,老山山脉、宁镇山脉等低山丘陵区域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入海河口、海湾、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等。同时,针对江苏特点,明确了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要求,确保农业农村发展、城镇化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
二是加强生物物种保护。条例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重点支持对我省特有的银缕梅等珍贵、濒危维管植物资源,丹顶鹤等珍贵、濒危陆生脊椎动物资源,中华虎凤蝶等珍贵、濒危陆生昆虫资源,长江江豚等珍贵、濒危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科学研究。
三是加强遗传资源保护。条例规定应加强野生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对珍贵、濒危和重要生态价值物种的遗传资源进行离体保藏。应当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加强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开发利用、进出境、知识产权保护、惠益分享等活动的监督管理。
中国江苏网记者:请具体介绍一下《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在推动社会参与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考虑?
王燕枫:条例设立社会参与和可持续利用专章,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一是建立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长效机制。条例明确建立健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效机制;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采取资源利用效率高、对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影响小的绿色生产方式;倡导公民采取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科普体系。条例规定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纳入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规定新闻媒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和典型案例宣传。
三是创新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模式。条例明确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参与平台等,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咨询服务和法律服务;结合自身优势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四是拓展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条例规定应当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拓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展符合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的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利用、生态旅游与康养等活动。
现代快报记者:现在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迅猛,《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也提出发展零工市场,请问人社部门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
顾潮:零工市场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组成,是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的重要载体。《条例》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江苏自2022年启动实施“一县(市、区)一零工市场”建设行动,截至去年底,累计建成零工市场110家、零工驿站513家,2024年共发布零工岗位136万个,有力有效服务了灵活就业群体。下一步,人社部门将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建好用好各级各类零工市场(驿站),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服务方式从面对面向屏对屏转型。将建成的110家零工市场纳入“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运用包括Deepseek在内的信息技术,实时发布零工岗位,开展远程招聘面试,推动岗位信息共享、供需两端直达。二是服务重心从保障生产用工向满足生活需求拓展。挖掘和归集更多家政服务、医疗护理、养老托育、旅游餐饮、纺织服装、建筑装饰等领域零工岗位,加大生活性服务业用工保障力度,更好适应城乡居民消费梯度升级、追求品质生活的需要。三是服务主体从单一机构向多元实体扩面。打造“市场+机构+品牌”的支持体系,鼓励建立区域性、有特色、规范化的零工市场,为灵活就业人员和用工主体信息交流、现场对接、即时到岗、权益维护等提供便利服务;培育和发展为家政、医疗护理、养老、托育等提供服务的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具有江苏地域特色、市场化程度高的零工品牌,共同服务零工经济发展。
人民与权力记者: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人社部门在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上有什么考虑?
顾潮:近年来,我省人力资源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业态不断丰富,2024年营业收入超过2200亿元,在全国位于前列。《条例》明确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人力资源市场综合管理、服务保障、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职责。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加力推动《条例》的立法预期尽快落地见效:一是推动创新发展。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AI等新技术的运用,大力开发网络招聘、直播带岗、线上测评、在线培训等服务产品,不断提升精准匹配效率。二是推动协同发展。重点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制造业高端人才引育、用工保障等方面发挥作用。还要探索开展与养老、家政等领域的跨界合作。三是推动集聚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家、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3家、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42家,较好达到了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的目的。我们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市级产业园,合理布局省级产业园。同时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指导、评估和监督,引导产业园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四是推动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既要引进国际先进机构提升我省整体服务水平,也要推动本土机构“出海”,为省内各类企业走出国门“伴飞”。五是推动规范发展。加强各级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建设,推动行业自律。健全信用评价标准,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完善行业统计调查制度。各级人社部门将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行业发展给予支持。同时对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