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与代表们共商国是。总书记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提出四方面挑大梁的着力点。日前,省人大召开列席代表座谈会,列席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的4位全国人大代表、16位省人大代表参加座谈,代表们立足各自履职实际,围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献智献策。
在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这十二个字在省人大代表、江苏法尔胜路桥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薛花娟心里有着沉甸甸的份量。薛花娟告诉记者,公司自主研发的路桥核心构件已成功应用于全球前十的斜拉桥与悬索桥中的八座,这种以市场需求为锚点的研发机制,使企业始终保持着高产业化落地率。但薛花娟也清醒地认识到,当桥梁跨度向5000米乃至万米级突破时,传统材料已触及性能天花板,复合材料领域的原创性突破成为全球桥梁工程共同面临的“卡脖子”难题。
“深切期盼江苏能出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专项政策,支持我们从‘客户导向’向‘原始创新’转型,突破更多‘从0到1’的技术壁垒,以材料革命支撑超级工程,巩固我国桥梁强国地位。”薛花娟说。
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
“当前人工智能产业与低空经济高度依赖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但核心器件领域存在双重掣肘:一方面,市场供给严重依赖进口,国产传感器占比不足10%,高端领域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国内传感器产业起步较晚,相较于受美国技术封锁的半导体领域更为薄弱。”对此,省人大代表、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主任陈大鹏建议,建立新兴产业扶持绿色通道,对先行投入的战略性项目实行政策追溯补遗,完善政企协同机制,破解技术攻关期的制度性梗阻。
这段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带着满满收获深入基层一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带头宣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太湖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今年,我们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经济与责任层面协同共进。对此,我建议把南部湖区纳入太湖考核范畴,强化入湖河流治理,严控污水排放,加大南部与东部湖区的生态清淤力度,做好太湖南部湖区及湖心区的蓝藻打捞工作,以切实保护太湖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岐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永说,“总书记关心的许多民生实事是我们这些年工作的重点。我们调研发现,部分地区探索的老年助餐点虽具推广价值,但服务深度仍需提升,尤其要关注农村困难群体现实需求。”
杨永指出,在农村部分地区,子女虽尽赡养义务,但受限于跨区域务工的生存压力,难以兼顾老人日常照护;同时,社会力量虽积极参与,但志愿服务碎片化、村级组织资源有限,难以形成全天候、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链条,“我建议将普惠性政策与个性化需求有机结合,出台更加精准细化的政策措施,让民生保障既有温度更具实效。”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曲福田对代表们立足本职工作、密切联系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给予充分肯定,要求会后代表工委按照《江苏省人大代表闭会期间意见建议常态化处理反馈办法(试行)》规定,及时认真梳理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相关专工委分类研究处理,第一时间向大家反馈处理情况。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记者/刘正则 摄影/陈健 盛建 编辑/高若婷)